昌平戏迷爱听的京剧,藏着哪些门道?

昌平戏迷爱听的京剧,藏着哪些门道?

昌平戏楼里传出的京腔京韵,总带着一股子特有的味道。这里的老票友听戏不图热闹,专挑那些硬骨头的骨子老戏,演员在台上不使花活儿,全凭嗓子里的真功夫。这种对传统京剧原汁原味的执着追求,让昌平戏迷圈在京城票友中独树一帜。

京北第一楼燕平戏院的镇院之宝,是一套光绪年间的紫檀戏折子。翻开发黄的纸页,《四郎探母》《大保国》这些戏码赫然在列,都是考验演员唱功的文戏。老经理张德贵说:咱们昌平人听戏,讲究的是'戏骨',高亢的西皮二黄里得能听出人物心肠,二六板里要辨得出忠奸善恶。

每逢周末,十三陵镇文化站的京剧票社就热闹起来。六十三岁的退休教师王秀珍正在给年轻票友说《武家坡》的咬字:'一马离了西凉界'这个'界'字,要像抛玉镯似的甩出去,得让最后那个音在房梁上转三圈才算到位。她手把手教年轻人用丹田气,说这是昌平老辈传下的气沉马兰峪唱法。

去年冬天,昌平文化馆复原了围炉清唱的传统。二十多位票友围着铜火锅,就着涮肉的香气唱《空城计》。没有行头锣鼓,诸葛亮摇着折扇的清唱反倒显出苍凉况味。这种返璞归真的唱法,让专程从城里赶来的年轻戏迷直呼这才是京剧该有的样子。

在快节奏的现代都市边缘,昌平戏迷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京剧的根脉。他们不追新编戏,不捧流量角儿,就爱在字正腔圆的传统唱腔里咂摸人生百味。这种坚守看似守旧,却让百年京韵在燕山脚下生生不息。当城里的大剧院忙着创新时,昌平的民间戏台正用最地道的唱念做打,续写着京剧的另一种可能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