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开老戏台的门,昌平人的票友江湖藏在这里!

推开老戏台的门,昌平人的票友江湖藏在这里!

推开昌平南口镇老文化站吱呀作响的木门,一阵悠扬的胡琴声裹着京韵大鼓的唱腔扑面而来。头发花白的张师傅正对着镜子比划身段,两个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捧着曲谱轻声哼唱——这不是某个专业院团的排练场,而是昌平票友们自发组织的戏曲俱乐部日常。在这片有着明十三陵、居庸关的京北文化厚土上,一群普通人正用最质朴的方式守护着梨园雅韵。

**一、白浮泉边的草台班子:昌平京剧社**

每周三傍晚,白浮泉公园的八角亭总会准时亮起暖黄的灯笼。二十余位身着便装的票友围坐在石桌旁,自带的小铜锣、檀板在青砖上敲出清脆节奏。领衔的程老爷子曾是国营纺织厂工会干事,退休后把厂里废弃的仓库改造成京剧角,如今已聚集了五十多位票友。

咱们不讲究行头排场,图的就是这股子精气神。程老边说边展示手机里的演出视频。画面里,票友们用旧窗帘改的水袖在社区广场翻飞,台下买菜归来的大妈们跟着节奏轻晃菜篮子,几个孩童举着糖葫芦模仿台上的武生架势。这种带着烟火气的传承,让百年京腔在新时代的昌平街巷里依然鲜活。

**二、社区里的越剧女子天团**

在回龙观龙腾苑三区的活动室里,每周五晚上都会传出吴侬软语的越剧唱段。这个全部由女性组成的清音越剧社,成员从30岁家庭主妇到75岁退休教师不一而足。社长李阿姨年轻时在浙江插队,把对越剧的痴迷带回了北京。她们用北京话逐字标注嵊州方言,把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的经典唱段改编成社区版。

去年重阳节,她们穿着自制的戏服在社区养老院演出。当唱到十八相送时,台下一位上海籍老人突然跟着哼唱起来,浑浊的眼里泛起泪光。这个瞬间让李阿姨坚信: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,而是活在百姓心里的火种。

**三、大学城里的青春戏苑**

沙河高教园区的新芽戏曲社打破了人们对票友俱乐部的传统印象。中国矿业大学的00后研究生小赵,正带着团队用无人机航拍自制的《牡丹亭》片段。他们给杜丽娘的水袖配上电子乐,在明十三陵神道的石像生间拍摄穿越时空的混搭MV。

我们不是要颠覆传统,而是想让年轻人看见戏曲的另一种可能。小赵的团队里既有戏曲专业学生,也有程序员和动漫爱好者。他们在B站上传的《当昆曲遇见赛博朋克》点击量突破百万,评论区里求线下体验的留言促成了首次高校戏曲快闪活动。

---

这些散落在昌平各处的戏曲俱乐部,像一串遗落在民间的文化珍珠。从退休职工活动站到社区地下室,从公园凉亭到大学剧场,普通人对戏曲的热爱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自然生长。下次路过昌平某条寻常巷陌时,不妨循着胡琴声去探访这些藏在市井深处的梨园秘境,或许你会发现:最动人的传承,永远发生在普通人真实的生活里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