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昌平人悄悄说藏在街巷里的戏曲江湖,这些戏班子您可认得全?
【老昌平人悄悄说】藏在街巷里的戏曲江湖,这些戏班子您可认得全?
锵啷啷——永安公园的晨雾里,胡琴声和着吊嗓子的声音惊飞一群麻雀。家住城北的老李头蹬着二八自行车往过赶,车筐里保温杯泡着胖大海。这场景,昌平戏迷都懂:准是哪个戏曲班子又在排新戏了。
要说咱昌平地面上的戏曲公司,那可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。打从明代的庆和班在巩华城唱响第一曲河北梆子,这方水土就养着戏曲的魂儿。如今虽说流行文化当道,可您往社区活动中心、乡镇文化站里瞧,那些个自带着檀板弦索的主儿,个个都是藏龙卧虎的主。
头一桩得提燕平梨园社,听着像老字号,实则是几个90后鼓捣的新派戏班。去年重阳节在亢山广场演的那出《数字西游》,孙悟空踩着电子鼓点翻跟头,金箍棒甩出LED流光,把台下看热闹的年轻人唬得直拍手机。班主小王是戏曲学院科班出身,专爱把抖音神曲揉进传统唱腔,气得老票友吹胡子瞪眼,倒让好些中学生头回知道了什么叫西皮流水。
要说正经传承,还得看昌平梆子传习所。这地界藏在南口镇的老供销社院里,推开掉漆的木门,准能撞见非遗传承人周玉梅老师傅在教孩子走圆场。六十多岁的老人家,踩着三寸厚底靴比小姑娘还利索。去年他们复排的全本《王宝钏》,愣是让河北的戏迷包了大巴车过来追戏。传习所墙角那口裂了缝的堂鼓,据说是民国年间瑞升和戏班用过的老物件。
眼尖的街坊可能注意到,回龙观地铁站往东新开了家戏匣子LiveHouse。这可不是普通酒吧,老板把京剧脸谱投影在水泥墙上,特调鸡尾酒取名贵妃醉夜奔,最绝的是每周三的跨界擂台,这边刚唱罢《定军山》,那边摇滚版《女驸马》就接上了茬。常客里混着不少中关村码农,有个穿格子衫的小哥即兴来段程派唱腔,惊得专业演员直打听师承何处。
区文化馆也没闲着,他们的百姓戏台项目把露天演出办到了草莓地里。上个月在十三陵镇,台上唱着《打龙袍》,台下摘草莓的大娘跟着哼,顺手把熟透的果子往乐师琴盒里搁。这种土味戏曲节,倒是让昌平草莓节多了份意外的人气。
走在昌平的大街小巷,冷不丁就会撞见这样的戏曲彩蛋:沙河地铁站穿汉服快闪的青衣,霍营公园里带着蓝牙音箱唱戏的轮椅老人,连永辉超市门口促销大米的小哥,吆喝声都带着十三辙的韵脚。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戏曲星火,比正经公司更透着股子鲜活气儿。
眼下听说有剧团在琢磨长城实景演出,想把居庸关的云台石雕都化作戏中背景。您说这昌平的戏曲江湖,是不是比电视剧还热闹?下回听见哪里敲锣打鼓,可别急着捂耳朵,凑近了瞧,保不齐正赶上一出好戏开锣呢!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