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秘昌平戏曲俱乐部:传统艺术如何在这里活起来?

【探秘昌平戏曲俱乐部:传统艺术如何在这里活起来?】

周末的午后,昌平文化馆后院的百年古槐树下传来悠扬的胡琴声。循声望去,一群身着便装的中老年人正围坐石桌,有人打着拍子,有人小声跟唱。这里正是昌平戏曲俱乐部的大本营——一个让票友们过足戏瘾的所在。你可能不知道,这个看似普通的民间组织,竟藏着十多个特色项目,让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焕发出别样生机。

**一、传习课堂:让外行也能登台亮相**

推开梨园学堂的朱漆木门,墙上挂着的各色戏曲脸谱正注视着台下二十多位学员。每周三晚的零基础工坊总是座无虚席。手腕要像托着水碗,步子要踩在锣鼓点上。执教三十年的张老师边说边示范,带着退休教师、程序员甚至外卖小哥练习云手步法。

特色项目:

1.沉浸式身段课:每月一次的古戏楼实景教学

2.流派唱腔研习班:程派青衣、裘派花脸等专项课程

3.打击乐速成营:三周掌握板鼓、小锣基础技法

去年刚从互联网公司辞职的小王,如今已能在社区晚会表演《定军山》选段:以前觉得京剧高不可攀,现在知道每个动作都有门道,越学越有意思。

**二、创意工坊:传统与潮流的化学反应**

二楼的文创空间总飘着淡淡的墨香。几位年轻人正用丙烯颜料在帆布袋上勾勒戏曲人物轮廓,这是俱乐部与美院合作的国潮手作坊。隔壁录音棚里,95后音乐人小赵把西皮流水唱段混入电子乐,创作出别具一格的戏曲remix。

特色活动:

-戏曲cosplay日:自备行头可免门票

-剧本杀《牡丹亭》:沉浸式推理剧场

-短视频创作赛:抖音点击量过万奖励定制戏票

我们把《游园惊梦》改成街舞版,在B站点击破50万了!大学生社团负责人小林兴奋地说。这种跨界尝试不仅吸引年轻群体,还让老票友们直呼开了眼界。

**三、惠民舞台:戏曲回归市井烟火**

每月初九的露天戏台最是热闹。没有华丽灯光,只需一桌二椅,票友们就能来段即兴对唱。带孩子遛弯的家长、买菜路过的老人,随时可以坐下听戏。今年新增的外卖小哥专场,特意安排在下午茶时段,还贴心地准备了便携式板凳。

特色服务:

-移动戏班:送戏进工地、养老院

-票友擂台:季度冠军可获专业院团指导

-戏曲诊疗:免费修复老戏服、老唱片

65岁的李阿姨是这里的常客:年轻时在文工团唱样板戏,退休后在这重拾爱好,还学会了用直播和票友交流。说着,她展示手机里2000多粉丝的抖音账号,最新视频是她教小孙女唱《梨花颂》的温馨画面。

**四、非遗传承:老艺人的活态博物馆**

穿过回廊,会遇见几位特殊顾问——87岁的琴师陈老正在指导年轻人调弦,他是昌平最后一位能制作传统月琴的手艺人。隔壁展柜里陈列着民国时期的点翠头面,旁边贴着二维码,扫码就能听老艺人讲述每件首饰背后的故事。

特色传承:

-濒危剧种抢救:深挖昌平地方戏山梆子

-口述历史计划:为老艺术家建立影像档案

-青少年传习营:暑期免费培训送戏下乡

俱乐部负责人杨老师抚摸着老戏单感慨:我们不只是保存资料,更要让年轻人触摸到戏曲的温度。上周孩子们用3D打印复刻的盔头,既传统又时髦,这就是最好的传承。

暮色渐深,戏台前的观众却不见少。台上票友唱到海岛冰轮初转腾,台下手机屏幕连成星河。在这里,戏曲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而是可触摸、可参与的生活方式。或许正如墙上的标语所写:会唱来一段,不会唱来听听,这才是戏曲该有的样子。(完)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