昌平梨园寻踪:那些扎根乡土的戏曲传承者

昌平梨园寻踪:那些扎根乡土的戏曲传承者

北京城北的昌平区,在燕山余脉的环抱间,不仅滋养着千年银山塔林的禅意,更有一支支婉转的戏腔在山谷回响。从田间地头到社区舞台,这里的戏曲传承者用乡音乡韵延续着传统文化的根脉。

一、梨园耆宿:昌平戏曲的活字典

昌平戏曲界流传着三老的传说。年逾八旬的京剧武生李春林,年轻时曾为梅兰芳剧团配戏,至今仍能示范《挑滑车》的大靠翻身。河北梆子名角王凤霞珍藏的1957年老戏单显示,她在十三陵水库工地慰问演出时,曾创下连唱三天不重样的记录。评剧老艺人张桂荣独创的昌平腔,将本地民间小调融入白派唱腔,让《花为媒》的报花名段子多了几分京北的爽利。

二、中生代力量:传统与创新的摆渡人

在昌平戏曲传承基地,京剧演员赵志刚正在指导孩子们勾画霸王脸谱。这位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的刀马旦,将VR技术引入《穆桂英挂帅》的教学,让年轻观众透过全息影像感受靠旗飞扬的震撼。河北梆子剧团团长周晓梅创新编排的《运河人家》,用老唱腔讲述当代故事,去年在阳坊镇连演20场,场场爆满。

三、民间戏班:最接地气的艺术存在

小汤山河北梆子剧团每逢农历三、六、九在温泉广场开锣,团长马金贵拉得一手好板胡,他的马派快板梆子能敲出马蹄疾驰的韵律。回龙观社区的80后票友张伟组建的青春京剧社,把《智取威虎山》改编成街舞版,短视频播放量突破百万。更令人称奇的是延寿镇的山村戏班,演员白天种板栗,晚上披戏装,自创的《栗乡新曲》还登上过央视戏曲频道。

昌平文化馆的统计数据显示,全区现有民间戏曲团体37个,年均演出超500场。从专业院团到草根戏班,从耄耋老人到垂髫稚子,这里的戏曲传承如同温榆河的春水,在传统河床里奔涌出新的浪花。当夜幕降临,永丰公园的戏迷角又传来熟悉的西皮流水,那些在田间劳作的手,此刻正打着节拍,和着千年未绝的华夏韵律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