昌平梨园寻踪:那些在光影中传承的身影
昌平梨园寻踪:那些在光影中传承的身影
在燕山南麓的昌平城,每当暮色四合,总有些特别的声响从胡同深处传来。或是高亢的梆子声穿云裂石,或是婉转的二黄腔余音绕梁,这些声音里藏着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梨园故事。
一、梆子声里的坚守者
昌平河北梆子剧团的后台,总能看见一位白发老者对着妆镜细细勾画脸谱。王振山,这位年逾古稀的老艺人,仍保持着每天清晨吊嗓的习惯。他常说:嗓子就像京北的柿子,越经霜打越甜润。1958年,年仅12岁的他跟着草台班子走遍昌平各村,在打谷场上铺开红毡就是戏台。如今他创办的梆子传习所里,十几个农家孩子正跟着他学《大登殿》的唱段,青砖院墙上斑驳的戏报与孩童稚嫩的唱腔交织成独特的时空交响。
在沙河镇文化站,张玉兰的评剧班总是座无虚席。这位曾经的县剧团当家花旦,退休后把自家小院改成了排练场。她教戏时有个特别的规矩:学员必须先学会磨豆腐。她说评剧的韵味就像卤水点豆腐,讲究的是火候分寸。去年重阳节,她带着学员在阳坊古镇演出的《花为媒》,让台下不少老戏迷抹着眼泪说:这才是咱昌平人的腔调。
二、校园里的新苗
昌平第二实验小学的戏曲社团里,五年级的刘小萌正在排练京剧《卖水》选段。这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,三年前偶然看到社区戏曲汇演后便迷上了水袖功。她的指导老师李建国是区京剧团退休琴师,特意为孩子们改编了适合童声的唱腔。每周三下午,校园紫藤架下总会传来苏三离了洪洞县的童声唱段,与操场上的嬉闹声构成奇妙的二重奏。
在华北电力大学留学生公寓,来自哈萨克斯坦的阿里正在跟着视频学唱《空城计》。这个痴迷中国戏曲的小伙子,通过昌平戏曲协会的戏曲角活动,结识了京剧票友周师傅。现在他不仅能唱《三家店》选段,还能用不太标准的京腔讲马连良当年在昌平演出的轶事。每到周末,他总会骑着共享单车到永安公园,跟着票友们拉琴唱戏。
三、市井间的戏魂
回龙观地铁站旁的市集里,有个特别的豆腐摊。摊主老赵年轻时是昌平梆子团的武生,如今虽改行卖豆腐,摊车前总挂着个小黑板,用工整的粉笔字写着当日戏码。顾客买完豆腐,常能听见他即兴来段《钟馗嫁妹》的念白。他说:戏曲就像这卤水点豆腐,早就融在血脉里了。去年冬天,几位老票友在他摊前即兴唱了段《风雪夜归人》,引得路人纷纷驻足,在呵出的白气里拍红了手掌。
南口镇的老茶馆每月初八有场特别的斗戏会。74岁的评书艺人陈启明在这里开辟了戏曲龙门阵,从杨小楼的靠旗说到新凤霞的水袖,从十三陵神路前的草台班子聊到温榆河畔的现代剧场。常来听讲的快递小哥张伟,最近开始自学老生唱腔,他说:送完快递哼两句《文昭关》,比喝红牛还提神。
昌平的戏曲故事,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。从专业院团到校园社团,从市井巷陌到网络空间,那些执着的身影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戏曲的血脉。当永安古城墙下的海棠再次绽放时,或许我们能在某个转角听见新的传奇正在生长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