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村戏班:古槐树下的百年乡音
常村戏班:古槐树下的百年乡音
常村东头的老戏台旁,有棵三人合抱的老槐树。树皮皴裂的纹路里嵌着几枚锈迹斑斑的铜钹残片,这是常村戏曲乐队五代人敲碎的第九副铜器。八十二岁的班主赵守业总爱说:咱们的戏,是刻在槐树年轮里的。
一、泥土里长出的戏班子
光绪二十三年春旱,常村族长赵秉忠带着十三个后生,用三车麦子从晋南换回整套梆子戏行头。第一出《忠保国》在祈雨戏台上唱响时,暴雨倾盆而下。这偶然的灵验,让这个庄稼汉组成的戏班在太行山七十二村扎了根。
戏箱里至今保存着初代琴师的手抄工尺谱,泛黄的宣纸上还粘着高粱壳。现在的司鼓赵振河是第六代传人,他打鼓的力道仍保持着祖辈击鼓催雨的狠劲,鼓槌年年要换七对。
二、活着的戏曲博物馆
后台的兵器架上,青龙刀的木柄裹着三十七层棉布——这是为了防止武生手上的老茧磨破。月琴手王秀娥的乐器上镶着半块民国银元,那是她奶奶的嫁妆,战时救过整个戏班的命。
乐队独创的风搅雪技法,将蒲剧的慷慨与秧歌的婉转糅合。去年非遗普查时,专家在这里发现了三种濒临失传的古老曲牌,藏在唢呐手即兴的花吹里。
三、炊烟里的传承
农忙时节的排练场,二胡弓毛上常沾着麦芒。吹笙的建国白天在建筑队扎钢筋,晚上对着月亮练换气。年轻旦角小梅的手机铃声是抖音神曲,但扮上妆开口仍是纯正的咳咳腔。
正月十五的破台仪式上,新收的徒弟要跪着摸遍每件乐器。赵守业说:这不是规矩,是让后生们记住,家伙什儿比命金贵。去年戏班用演出收入复刻了光绪年的蟒袍,金线在LED灯下依然晃眼。
暮色中的老戏台,武场师傅正在调试新买的电子调音器,槐树影子投在斑驳的幕布上。三十里外高铁站的轰鸣隐约可闻,但常村的戏,依然在梆子声里按着老黄历的节气开锣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