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德老话唱大戏:那些藏在沅澧水畔的戏台密码
常德老话唱大戏:那些藏在沅澧水畔的戏台密码
沅江岸边的茶馆里飘出一段悠扬的唱腔,正在择菜的老太太突然跟着哼了两句,街边修鞋匠的收音机里传出铿锵的锣鼓点——这些散落在常德街巷的声响密码,藏着多少代人口耳相传的戏曲记忆?
**一、汉调二黄遇上方言就变味**
早年间戏班子里讲究'七紧八松九快活',八个乐师能把文武场撑起来。八十岁的汉剧老艺人李伯眯着眼回忆。常德汉剧这个在明清戏单上被称作楚调的老剧种,最绝的是把中州韵揉碎了泡进常德话里。台上老生一句孤王坐江山呐——,那个拖长的呐字拐着弯儿往上一挑,硬是把官话念白拗出了米粉汤的醇厚劲儿。
在常德河街的老戏楼里,《祭头巾》演了百来年。落魄书生石灏的韵白里时不时蹦出么得、哪门搞这样的土话,惹得台下嗑瓜子的大爷直拍大腿:对味!这才是我们屋门口的戏!
**二、丝弦不是弦子戏**
外地人总把常德丝弦当戏曲,本地戏迷听了直摆手:莫搞错哒,这是端着盖碗茶听的雅玩。确实,这种用真丝弦月琴伴奏的曲艺,讲究的是九腔十八板的婉转。不过《宝玉哭灵》里林妹妹那句原以为潇湘馆竹影婆娑,用常德官话唱出来,倒比苏州评弹多了几分洞庭水汽。
金霞山下的老票友们至今记得,丝弦艺人张老倌年轻时在茶馆唱《双下山》,能把小尼姑思凡的心思唱得百转千回。有次唱到十八罗汉个个俊,台下吃茶的老先生们笑得茶碗盖子叮当响。
**三、草台班子的野路子**
沅水支流边的村落里,至今藏着些不登大雅之堂的土戏。农闲时节,晒谷场上支起竹竿挂幕布,草台班子开演《蠢子拜年》。丑角用澧县土话插科打诨,把隔壁村张老汉打牌输钱的事儿编进戏文,惹得大姑娘小媳妇红着脸笑作一团。
这些没名没姓的乡野戏码,就像屋后菜地里的藠头,看着灰头土脸,嚼起来嘎嘣脆。老戏迷说这叫泥巴里长出来的戏,比那些穿金线戏服的更对脾胃。
**四、戏台下的烟火人生**
下南门城墙根的老戏园子,门口卖灯盏糕的刘婶看了三十年戏。她说听《思凡》要配姜糖,苦甜交织才有味;看《醉打山门》得嚼槟榔,满嘴血红才应景。戏散场时满地瓜子壳,倒比红毯更显热闹。
这些浸着常德方言的老戏,就像穿紫河的水,看着波澜不惊,内里早把六百年的悲欢离合酿成了酒。当年轻人在手机里刷短视频时,老城区茶馆的收音机还在咿咿呀呀地唱着:洞庭波涌连天雪,武陵人唱采菱歌......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