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德有戏:湘北土地上的百转千回
常德有戏:湘北土地上的百转千回
咚咚锵——清晨的薄雾里,沅水边的老戏台响起锣鼓声。常德城西的矮寨村,七旬老人张德贵套上绣金蟒袍,捏着折扇的手微微发颤,眼里却闪着光。这场《刘海砍樵》他唱了六十年,今天要带着小孙女同台,让常德丝弦的调子继续在沅澧大地流淌。
一、沅水岸边飘起的金嗓子
常德丝弦不似江南评弹那般婉转,却在柔媚里藏着湘北人的硬气。老艺人总说:丝弦十八板,板板有故事。《宝玉哭灵》的悲切唱腔里,能听见沅水船工号子的苍劲;《双下山》的诙谐曲调中,又藏着洞庭渔歌的灵动。八十四岁的传承人李寿芝至今记得,五十年代在常德河街茶馆,茶客们听得入神时,铜钱像雨点般落在台前青砖上。
这种曲艺形式暗藏玄机:七人围坐成半月形,扬琴与月琴相和,三弦与琵琶应和,唱到动情处,鼓师突然敲响云板,惊得檐下春燕扑棱棱飞起。更绝的是九腔十八调,《清江引》的悠扬,《跌落金钱》的欢快,七十二个曲牌如七十二道湘菜,五味俱全。
二、戏台春秋里的悲欢离合
常德人对戏曲的痴迷刻在基因里。澧县余家戏台的梁柱上,至今留着光绪年间戏班题写的剧目单,泛黄的字迹记载着《目连救母》《白兔记》等连台本戏。最热闹时,十里八乡的百姓踩着露水赶夜路,只为占个好位置。戏至三更,台下抽泣声与叫好声此起彼伏。
荆河戏老生周振华的绝活甩发功,能让三尺青丝如瀑飞舞。他在《定军山》里扮黄忠,一个鹞子翻身接云手,白须飘飞间尽显老将威风。后台的戏箱里,那件缀满铜钉的靠旗重达二十斤,见证着多少武生洒落的汗水。
三、老调新声里的千年传承
常德河街改造时,施工队在地基里挖出明代青花瓷片,上面竟绘着生旦净末的戏装人物。这方土地对戏曲的眷恋,早融进了砖瓦草木。如今在柳叶湖畔,晨练的老人们打着太极唱丝弦;中小学课间操时间,孩子们跳着改编的戏曲韵律操。
非遗传承人王丽华的创新实验令人耳目一新:她把《孟姜女》的故事编成rap,用电子乐混搭渔鼓筒。年轻观众跟着节奏打拍子,古老传说在电音里焕发新生。正如武陵阁的飞檐,既要留住翘角的风铃,也要接住新时代的阳光。
夜幕降临,矮寨村的戏台灯火通明。张老汉的孙女用童声唱起刘海哥你是我的夫,台下举着手机的年轻人突然安静。沅水依旧东流,戏台上的悲欢穿越时空,在湘北大地上生生不息。常德的民间戏曲,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而是活在百姓烟火里的常青藤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