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香玉:戏台上那一抹惊心动魄的红

常香玉:戏台上那一抹惊心动魄的红

1953年寒冬,北京长安大戏院后台,梳着油亮大辫的常香玉正在勾画《花木兰》的剑眉。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,一位志愿军战士闯进化妆间,军装结满冰碴,却捧着束冻得发黑的野花:常老师,前线的弟兄们托我带话,您唱的《谁说女子不如男》,让战壕里的爷们都红了眼眶。这个场景,定格了豫剧大师用生命唱戏的永恒瞬间。

一、破茧成蝶:从流浪艺人到剧坛宗师

1933年开封相国寺戏台,11岁的小香玉初次登台就遭遇倒彩。台下观众将茶碗掷向戏台,碎片划破她的额角。倔强的女孩抹去血迹,硬是唱完《曹庄杀妻》全本。正是这种宁折不弯的性子,让她在豫西调、豫东调各立门户的剧坛,硬生生闯出融合创新的路子。

抗战时期,常香玉带着剧团在洛阳街头唱《打土地》。当唱到日寇铁蹄踏中原时,戏台下的难民哭声震天。有次空袭警报突响,她坚持唱完最后一句誓把倭寇赶出关,才带着观众躲进防空洞。这样的演出,把戏曲从风花雪月唱成了民族脊梁。

二、经典永流传:四部传世绝唱

《花木兰》中那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,常香玉将豫剧的阳刚与女性的柔美完美融合。1956年拍摄戏曲电影时,她坚持在零下15度的雪地实景拍摄夜袭敌营片段,冻得嘴唇发紫仍要保证唱腔的饱满度。这部戏让豫剧第一次走出中原,成为全国观众心中的巾帼图腾。

《拷红》里的红娘,常香玉演出了丫鬟的机灵却不轻佻。1954年在上海演出时,她别出心裁地让红娘手持团扇转场,把豫剧的粗犷化为江南水袖般的灵动。谢幕时梅兰芳亲自到后台祝贺:你这红娘,倒比崔莺莺更惹人怜。

《白蛇传》的断桥一折,常香玉设计的跪步追许仙,每次演出膝盖都会磨出血痕。1979年恢复传统戏时,56岁的她坚持不用护膝,说不用血肉之躯,怎唱得出白素贞千年修行的痛。这段表演后来成为戏曲院校必修的经典教材。

三、戏比天大:大师风骨永存

1951年朝鲜战场,常香玉带着剧团半年演出180场,用全部收入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。在冰天雪地的战壕里,她裹着军大衣清唱《花木兰》,炮弹在远处炸响也纹丝不动。战士们说:听见常老师的唱,冻僵的手又能扣动扳机了。

晚年收徒时,她立下三条规矩:不准假唱、不准改调门、不准怠慢观众。2003年非典期间,80岁高龄仍坚持参加抗疫情义演,上台前需要注射止疼针,却把《大祭桩》唱得字字泣血。谢幕时那句戏比天大,艺比命重,成为梨园行永恒的座右铭。

如今走过郑州香玉大剧院,清晨总能看到老戏迷对着常香玉铜像吊嗓子。那些穿越时空的唱腔里,既有《花木兰》的金戈铁马,也有《白蛇传》的缠绵悱恻,更回荡着一个艺匠用生命守护传统文化的赤诚。这或许就是经典的力量——当幕布落下,真正的艺术永远活在观众心头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