锣鼓声里的百年乡音——常村戏曲乐队的前世今生

锣鼓声里的百年乡音——常村戏曲乐队的前世今生

说起常村戏曲乐队,十里八乡的老戏迷准会竖起大拇指。这支扎根晋东南的民间乐班,用八音会特有的激越锣鼓,在太行山褶皱里敲响了整整一百二十个春秋。

翻开泛黄的工尺谱本,光绪二十年的墨迹依然清晰。当年常家三兄弟挑着月琴、二股弦走村串巷,在庙会戏台边支起乐架,从此给上党梆子注入了独特的常村韵味。如今第五代班主常保庆的板胡一响,老人们都说:还是光绪年间的那个味儿!

八仙桌上摆开的乐器藏着大学问。枣木梆子的尺寸要刚好一掌宽,才能敲出穿透山梁的脆响;老蟒皮蒙的堂鼓需用三年陈竹钉,音色方能厚重如雷。最绝的是那把传了四代的二股弦,琴筒里藏着半片清代铜钱——这是常家祖辈摸索出的制琴秘诀。

农历三月廿八的常庄庙会,是乐班的大日子。天不亮就要给关帝像开光,八把喷呐对着朝阳齐鸣,震得檐角铜铃叮当作响。待日头西斜,三十六个曲牌轮番上演,《大赐福》的笙管与《破阵乐》的锣镲此起彼伏,把十里八村的夜色搅得滚烫。

年轻人外出打工的多了,常保庆却在老宅办起了传习班。十四岁的小孙女常晓燕能同时敲奏马锣、手锣、梆子,十根手指在乐器间翻飞,活脱脱当年常家三绝的风采。去年重阳节,这支平均年龄六十八岁的乐队带着三个娃娃兵登台,台下喝彩声差点掀了戏台顶棚。

夜幕下的常庄戏台,汽灯把乐师们的白发染成金黄。当板胡拉起《百鸟朝凤》的引子,八十岁的鼓佬常铁山突然起身,手中的单皮鼓竟舞出个鹞子翻身。台下看呆的游客不知道,这手绝活,光绪年间就在这方土台上亮过相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