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村戏曲乐队:太行山坳里的百年乡音守护者

常村戏曲乐队:太行山坳里的百年乡音守护者

山西东南部的常村,藏着一支延续了137年的民间戏曲乐队。这支由泥腿子组成的民间艺术团体,至今仍保持着光绪年间初创时的建制,用九代人的坚守,在太行山深处编织着独特的声腔密码。

一、土里长出的戏班子

光绪十三年(1887年),常村大旱。乡贤常守仁变卖祖田购置锣鼓家什,带着二十几个庄稼汉敲响祈雨锣鼓。这场透着泥土味的即兴表演,竟催生出晋东南地区最富特色的民间戏班。从最初的祈雨仪式到农闲时的自娱自乐,这支乐队逐渐形成九腔十八调的独特声腔体系。

现存的光绪二十八年戏折显示,当年乐队已有固定成员28人,分属文场(管弦乐)和武场(打击乐)两大门类。老艺人常广发珍藏的工尺谱手抄本里,仍保留着《五更盘道》《寡妇上坟》等失传曲目的片段,泛黄的宣纸上依稀可见先人用灶灰调墨记录的旋律。

二、活着的民间音乐化石

这支乐队最特别之处在于其全本真的演奏传统。文场的龙头三弦长1.2米,用太行山特有的老枣木制成,共鸣箱蒙的是当地产的驴皮。72岁的唢呐手常铁柱能同时吹奏两支唢呐,这种双管换气的绝技已传承六代。每逢农历三月三庙会,乐队在古戏台上连演三天,台下总坐着几位闭眼打拍子的老戏迷,他们能从乐师换气的细微变化中听出是不是原汁原味。

现存的38种曲牌中,《大开门》需用七种打击乐器轮番主奏,《哭皇天》则要求三弦与笙的声部严格错开半拍。这些复杂的演奏规制,全靠师徒口传心授得以延续。去年非遗普查时,专家在乐队使用的云锣内侧发现了同治三年重修的刻字,让这件乐器成为见证乐队历史的活文物。

三、扎根乡土的传承之路

常村小学每周三下午的戏曲课总飘出咿咿呀呀的唱腔。65岁的主弦琴师常满仓放下锄头就抄起胡琴,手把手教孩子们认工尺谱。村委会把旧粮仓改造成传习所,墙上挂着九代乐师的画像,最新添置的电子屏滚动播放着老艺人的演奏视频。

每年秋收后,乐队要挨家挨户唱场院,在堆满玉米的农家院里奏响《丰收乐》。这种延续百年的习俗,如今成了吸引城里人的民俗体验项目。去年重阳节,三十多个年轻人专程从太原赶来,举着手机录下老艺人们用纺车配件改制的土琵琶演奏的《月光光》。

在这个电子音乐充斥耳膜的时代,常村戏曲乐队像一株倔强的老柿树,把根须深深扎进黄土地。当94岁的鼓师常金锁颤巍巍敲响那面传了五代的手鼓,苍劲的鼓点震得房梁上的灰尘簌簌落下,仿佛时光倒流百年。这些与土地同呼吸的乐声,正用最质朴的方式讲述着中国民间艺术的顽强生命力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