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村戏曲乐队:老槐树下的百年声腔
常村戏曲乐队:老槐树下的百年声腔
初秋的午后,常村古戏台后院的百年老槐树沙沙作响。斑驳树影里,一支斑竹梆子突然敲出清脆的节奏,二弦应声而起,仿佛惊醒了沉睡的时光。这里是常村戏曲乐队排练的地方,青砖墙上挂着褪色的戏服,石板缝里长出的野菊与老艺人的银发相映成趣。
一、老班主的传家宝
老班主张守义从樟木箱底取出本泛黄的工尺谱,牛皮封面裂着细纹。这是光绪二十三年太爷爷手抄的《锁麟囊》全本,每页工尺谱旁边都画着人物身段图。当年抄戏本要背着族长,戏班子的人只能躲在祠堂耳房里借着油灯写。张班主摩挲着谱纸上的油渍,那是几代艺人翻谱时留下的印记。
排练场角落里,二十岁的陈晓芸正给月琴换新弦。这把紫檀月琴琴颈上刻着民国廿六年制,是她太姥爷留下的。年轻人们现在用手机录下老艺人的唱腔,却依然保持着用毛笔在宣纸上记录唱词的习惯。新老交替的细节里,藏着乐队绵延的秘密。
每周三清晨,七十三岁的鼓师赵金锁都会骑着老永久自行车去村口早市。车筐里装着新买的蟒皮,要给大堂鼓换面。他说现在的合成鼓膜太愣,不如蟒皮透着温润。经过豆腐摊时,卖豆腐的老王总会递上碗热豆浆:赵师傅,今儿排哪出?
二、夏夜里的声光画卷
图片一:月光下的老戏台。青石台阶被磨得发亮,台口两盏煤气灯映着斑驳的彩绘檐板。乐手们或坐或立,影子投在背后的白灰墙上,宛如皮影戏里的剪影。二弦琴师脚边的陶罐里泡着松香,月光在弦上凝成珍珠。
图片二:乐器特写镜头。褪色的椰胡琴筒裂了道细缝,用糯米浆粘着宣纸修补;云锣边缘的铜绿里嵌着几粒陈年松香;紫檀梆子表面包浆温润,隐约可见宣统三年的阴刻小字。这些老物件在镜头下泛着幽光,像沉睡的史书。
图片三:暴雨中的露天演出。台前观众撑着各色雨伞,水面倒映着戏台灯火。乐手们蓑衣下的戏服依旧整齐,司鼓的鼓槌在雨帘中划出银线。雨打铜钹的叮咚声,竟与唱腔浑然天成。
三、声腔里的烟火人间
乐队最年轻的扬琴手小周是省音乐学院毕业生。他刚来时总想改编传统曲牌,直到有次即兴加花被老琴师瞪了一眼。那天张班主没说话,半夜却往我窗台上放了本《工尺谱解注》,书里夹着他用红笔圈的重点。现在他懂了,创新要像老酒,得在传统坛子里慢慢酿。
去年重阳节在镇养老院演出,老荣军们听到《定军山》时集体打拍子的场景,让唢呐手李师傅湿了眼眶。黄忠那段'这一封书信来得巧',我爹临终前还哼过。他摩挲着唢呐碗口处修补的铜钉,那是1958年大炼钢铁时护住乐器的见证。
如今乐队微信群里,年轻人发着排练视频,老人们用语音条纠正唱腔。清明祭祖时,后生们发现族谱里新增了戏曲传承条目,用蝇头小楷写着当代乐手名字。祠堂梁间,百年戏箱与新式谱架和谐共处。
暮色渐浓时,乐队又在老槐树下开排。三弦声起,惊飞了檐角的家雀,炊烟混着松香味在巷弄里流淌。常村的戏韵就像村口那口老井,看似平静的水面下,涌动着永不干涸的泉眼。当月光爬上青瓦,你会发现每片屋脊都是天然的共鸣箱,将几百年的声腔悄悄送向远方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