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德高腔:戏台之上,声声皆是岁月回响

常德高腔:戏台之上,声声皆是岁月回响

湘北古城常德,沅水悠悠穿城而过,滋养出独特的戏曲文化。每当夜幕低垂,老城巷陌的茶馆里便会传出高亢的唱腔,伴着铿锵的锣鼓声穿透青石板路。这便是传承六百余年的常德高腔,一个将楚地风骨融入血脉的古老剧种。

一、水运码头上诞生的戏曲明珠

明成化年间,常德作为滇黔门户的航运优势日益凸显。沅江上桅樯如林,码头上汇聚着南来北往的客商,也带来了各地的戏曲声腔。江西弋阳腔与本土渔歌相遇,楚地巫傩与北方杂剧交融,在沅水船工的号子声中,逐渐淬炼出独特的声腔体系。

嘉靖年间《常德府志》记载:城东设戏台三座,逢节必演。那时的戏台多搭建在会馆之中,湖北商帮偏爱《单刀会》,江西客商点演《目连救母》,不同地域的戏曲元素在推杯换盏间悄然融合。清道光年间艺人张同福独创九腔十八板,将常德高腔推至艺术巅峰,鼎盛时期戏班多达百余个。

二、声腔里的江湖气韵

常德高腔最摄人心魄的当属其声腔艺术。旦角演唱时真假嗓自然转换,如同沅江之水忽而湍急忽而平缓;净行的炸音爆发时,恍若惊雷乍破,将楚人骨子里的血性展现得淋漓尽致。老辈艺人常说:唱高腔要像打铁,一锤子下去火星四溅。

《思凡》中小尼姑的独白戏堪称绝艺,演员需在四十分钟内完成十八个情感转折。当演至只见那,鸳鸯鸟,成双成对时,水袖翻飞如白练当空,唱腔却陡然低回婉转,将少女心事演绎得百转千回。伴奏的武场五人班更是精妙,司鼓者以鼓槌击节,能同时操控大锣、小锣、钹、板四样乐器。

三、戏台内外的文化密码

码头文化深深烙印在常德高腔的基因里。《祭头巾》这出独有剧目,讲述老举人屡试不第的故事。当演员唱到三十年前流寓常德郡,半部《论语》教蒙童时,台下观众无不唏嘘——这正是明清时期常德城内数千落魄文人的真实写照。

戏班走江湖留下的春典暗语至今仍在老艺人间流传。摆台指搭戏棚,海青腿是说外行观众。这些充满市井智慧的切口,见证着戏曲艺术与世俗生活的深度交融。更难得的是,艺人即兴创作的搭桥戏可连演月余,剧情发展全凭台下喝彩声决定。

如今在常德河街古戏台,每月初八仍有公益演出。76岁的老艺人李长明带着00后徒弟同台,唱起《醉打山门》依然虎虎生风。戏台两侧三五步走遍天下,六七人百万雄兵的楹联,在暮色中愈发显得遒劲沧桑。当唢呐声穿云裂石而起,恍惚间可见六百年前沅水码头的繁华盛景,在声声唱腔中复活重生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