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德戏台传古韵高腔一嗓动湖湘
常德戏台传古韵高腔一嗓动湖湘
在沅水河畔的老戏台下,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:白发老者眯着眼轻拍膝盖,稚童骑在父亲肩头睁大了眼睛。当台上老生一声高腔穿透云霄,台下便爆发出震天的喝彩声。这就是常德高腔,六百年来在湘北沃土上开出的戏曲奇葩。
一、楚音遗韵溯源头
明成化年间的常德府志里,记载着岁末酬神,百戏杂陈的热闹场景。码头工人的号子、巫傩祭祀的吟诵、采茶姑娘的山歌,这些散落在民间的声腔,在沅澧流域的晨雾暮霭中逐渐交融。嘉靖年间,弋阳腔随商船溯江而上,与本地土戏碰撞出璀璨火花,常德高腔的雏形就此诞生。
老戏班传人张德贵至今记得师父的教诲:咱们的戏,是吃着辣椒唱出来的。确实,常德高腔的唱腔如湘菜般热辣直率,一句喂呀呀的起腔,能将情绪直送九霄。这种独特的窄嗓发声法,需艺人用丹田之气顶住喉头,唱出的声音既高亢又苍凉,恰似沅江上的船工号子穿越时空而来。
二、梨园绝活显匠心
在常德鼎城区的老剧场里,83岁的非遗传承人李月娥正在指导徒弟《思凡》中的水袖功。五尺长的白绸在她腕间忽如惊鸿展翅,转瞬化作流云回雪。常德高腔的做派讲究刚中带柔,武戏的刀马功夫透着楚人的彪悍,文戏的身段却藏着水乡的婉约。
帮腔是常德高腔的独门绝技。当旦角唱到孤灯挑尽未成眠时,幕后突然爆发出排山倒海的和声,如惊涛拍岸般震撼。这种一唱众和的形式,源自远古的巫傩祭祀,配上大锣、唢呐的铿锵之音,竟生出几分交响乐般的恢弘气势。
三、古调新声续传承
2019年的深秋,常德河街的古戏台上演了新编高腔《桃花源记》。当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遇上电声乐队,当传统水袖舞结合现代全息投影,台下年轻观众举起的不是茶碗而是手机,但眼中的光彩与百年前的前辈并无二致。
在湖南文理学院的戏曲选修课上,00后学生刘雨薇正在学习《祭头巾》的唱段。这个源自明代科举制度的老故事,被改编成大学生求职的现代戏,传统曲牌里蹦出内卷躺平的新词儿。老艺人们最初直摇头,看到满场年轻观众跟着节奏打拍子时,却又眯着眼笑了。
夜幕下的常德老街,老戏台的灯笼次第亮起。后台传来勾脸的笔触声,前台响起开场的锣鼓点。六百年的高腔在沅水两岸回响,新一辈的传承人正将楚韵湘魂写入新时代的乐章。当大幕拉开,那穿云裂石的一声唱腔里,既有先人的筋骨,更跃动着未来的心跳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