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根渔鼓半生情——常德鱼鼓戏里的江湖
一根渔鼓半生情——常德鱼鼓戏里的江湖
湘西北的清晨总带着几分湿意,沅水河畔的渔家摇橹声里,忽然飘来一声苍劲的唱腔:渔鼓本是竹一根,能工巧匠定乾坤。这是常德鱼鼓戏独有的开场,一根三尺六寸的竹筒蒙上鱼皮,在民间艺人的指间翻飞,敲出千年沅水的涛声。
常德鱼鼓戏的源起藏着个有趣的传说。明正德年间,武陵郡守为给皇帝贺寿,将当地流行的道情小调与渔家号子糅合,创作出别具一格的潇湘渔鼓。老艺人至今保留着特殊的行规:登台必先拜渔鼓,那根传了十几代人的老竹筒,表面早已磨出玉石般的光泽。
这门艺术的精髓全在一人一鼓的绝活。艺人左手执简板击节,右手拍打渔鼓,时而模拟马蹄声碎,时而化作细雨潇湘。在《陶澍访江南》这出经典剧目里,艺人仅凭声音变化就能让观众看见清官踏着晨露查案的场景。唱腔中的九腔十八板尤为精妙,悲时如孤雁哀鸣,喜时似百鸟朝凤,将湘北方言的韵律美发挥到极致。
上世纪八十年代,鼎城区文化馆在整理古籍时,意外发现清代手抄本《渔鼓十三韵》。泛黄的宣纸上记载着平沙落雁、渔舟唱晚等濒临失传的曲牌,老艺人们如获至宝,连夜围炉推敲。如今这些古曲经过创新改编,在《刘海砍樵新编》中焕发新生,年轻的传承人用电子乐配器,让传统渔鼓与流行音乐碰撞出奇妙的火花。
走进常德河街的茶馆,还能遇见七十岁的非遗传承人李老倌。他总爱在唱完《孟姜女哭长城》后,掏出手机给客人看孙子在抖音直播鱼鼓戏的画面。这渔鼓啊,就像沅江里的水,流了千百年,换个河道照样奔涌。老人抚摸着油光发亮的竹筒,眼角的皱纹里藏着欣慰。古老的韵律正悄然融入现代生活,在短视频平台上,一段《常德米粉谣》的渔鼓戏表演,竟收获了百万点赞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