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德戏曲名家盘点:那些传承湖湘文化的梨园名角

**常德戏曲名家盘点:那些传承湖湘文化的梨园名角**

戏曲是湖湘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,而常德作为湖南戏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,孕育了一代代技艺精湛的戏曲名家。他们用唱腔演绎人生百态,用身段传承文化精髓。今天,我们就来细数常德戏曲界的几位代表性人物。

---

**一、常德汉剧的“活化石”:张树生**

在常德戏曲界,提起张树生的名字,无人不竖起大拇指。这位年过八旬的老艺术家,从13岁起便拜师学艺,专攻常德汉剧的“老生”行当。他的嗓音浑厚苍劲,一招一式皆讲究“手眼身法步”的严谨。

张树生最擅长的剧目是《打渔杀家》,剧中他饰演的萧恩一角,既有江湖豪气,又含隐忍悲怆。据说上世纪70年代下乡演出时,他曾因入戏太深,摔断过腿仍坚持完成表演,被戏迷称为“戏疯子”。如今虽已退居幕后,但他仍坚持带徒传艺,常德汉剧院的年轻演员多受过他的指点。

---

**二、“荆河戏皇后”王文华**

荆河戏是常德地区的另一大剧种,以婉转细腻的唱腔闻名。王文华作为当代荆河戏的领军人物,凭借《白蛇传》中的“白素贞”一角红遍湘鄂两地。她的表演风格独树一帜,将传统水袖功与现代舞台美学结合,曾带着改编版《孟姜女》登上国家大剧院。

戏迷们津津乐道的是她的一段轶事:2015年赴台湾交流演出时,因台风航班取消,她硬是带着戏班坐了28小时大巴赶到高雄,只为不辜负当地戏迷的期待。这种“戏比天大”的精神,让她成为常德戏曲人的标杆。

---

**三、文武双全的“全能名角”周双福**

在常德汉剧院,周双福是出了名的“多面手”。他主攻武生,却也能反串丑角,甚至能操琴伴奏。1988年全省戏曲汇演中,他在《长坂坡》中一人分饰赵云与张飞两角,靠快速换装和声线切换技惊四座。

更难得的是,他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戏曲。2019年他主导编排的汉剧小品《扶贫记》,用诙谐的唱词讲述脱贫攻坚故事,在乡村巡演近百场,让年轻观众也感受到戏曲的魅力。有老戏迷调侃:“这后生演得了赵子龙,扮得了村支书,怕是连川剧变脸都要偷学了去!”

---

**四、新生代传承人:彭家贵**

“90后”彭家贵是常德戏曲界的希望之星。出身戏曲世家的他,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,却毅然回到家乡加入常德汉剧院。他创新性地将rap节奏融入传统唱腔,在《少年周瑜》一剧中大胆尝试,引发业内热议。

面对“毁经典”的质疑,他回应:“老戏迷爱原汁原味,年轻人要新鲜表达。若能让00后因为一段rap而走进剧场,何尝不是传承?”2023年,他发起的“戏曲快闪”活动在常德步行街连演7天,短视频播放量破百万,真正让戏曲“出圈”。

---

**五、幕后英雄:琴师李月娥**

梨园行当里,除了台前名角,还有一群幕后功臣。李月娥便是常德戏曲界的“金耳朵”,一把京胡拉了四十余年。从汉剧到荆河戏,没有她接不住的调门。老艺人们常说:“月娥的琴声一起,后台的茶都香三分。”

她整理的古谱《常德汉剧十八腔》填补了地方戏曲乐理空白,更培养了二十余名青年乐手。有次下乡演出突遇暴雨,她用塑料袋裹住琴身,自己淋得透湿却护住了百年老琴。这份对乐器的珍视,正是戏曲人匠心的缩影。

---

**结语**

从耄耋之年的老艺术家,到锐意创新的新生代,常德戏曲名家用生命诠释着“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”的真谛。他们不仅是技艺的传承者,更是湖湘文化的守护人。如今,随着常德河街戏曲茶馆的兴起、校园戏曲社团的普及,这些名家的故事仍在续写。或许下次漫步穿紫河畔时,您也能在某个转角,邂逅那穿越百年的婉转腔调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