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德戏曲学校:沅澧河畔的梨园新苗成长记

常德戏曲学校:沅澧河畔的梨园新苗成长记

在常德市武陵大道的梧桐树荫深处,常德戏曲学校的练功房里飘出清越的唱腔。这座创办于1985年的艺术殿堂,三十八年来为湘西北戏曲界输送了上千名专业人才。穿过缀满爬山虎的教学楼长廊,让我们走近这群在红氍毹上追梦的少年。

一、不拘一格纳英才

常德戏曲学校的招生简章上,年龄跨度从10岁到22岁。清晨六点的形体课上,你会看到稚气未脱的六年级学生正在练习云手,他们大多来自常德周边的乡镇,父母在澧县丝弦剧团或桃源汉剧社工作。今年刚入学的李思雨就是典型代表,这个津市小姑娘能完整演唱《刘海砍樵》选段,被破格录取为插班生。

在练声房外的走廊里,常能听到带着湖北口音的念白。来自荆州、宜昌等地的学生占在校生总数15%,他们专程前来研习常德特有的荆河戏。2019级学生王浩宇原本在武汉学习京剧,转学后主攻老生行当,去年在全省青年戏曲演员大赛中凭借《醉打山门》斩获银奖。

二、因材施教育新秀

专业课教师办公室的墙上,贴着个性化培养方案表。声乐教师周美玲介绍:每个学生都有专属的'成长档案',像张雅婷这样的花旦苗子,我们安排她向常德汉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跟团学习;而条件特殊的李强,则侧重武丑培养。

校园东南角的非遗传承基地总飘着松香味道,这里是木偶戏专业的实训室。14岁的陈晓薇正在调试提线木偶,她手中的《白蛇传》许仙偶头出自常德木偶戏非遗传承人之手。周三下午要去鼎城花鼓戏剧团见习,她的课程表上密密麻麻标注着实践安排。

三、活态传承续薪火

每周五的戏曲进社区活动已成传统。去年重阳节,学生们在沅江边的排云阁为老人表演原创剧目《沅水谣》,将常德夯歌与汉剧唱腔创新融合。演出结束后,78岁的票友刘爷爷拉着学生的手说:听到地道的'常德官话'唱腔,就像回到年轻时在河街看戏的时光。

在2023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,该校参赛团队包揽戏曲类项目前三名。获奖作品《傩面少年》将辰州傩戏元素融入现代舞美设计,这种创新尝试让评委眼前一亮。毕业生去向表显示,近三年有68%的毕业生入职省内专业院团,15人考入中国戏曲学院等高等学府。

当暮色笼罩校园,综合楼顶的出将入相霓虹灯准时亮起。练功房里依旧人影绰绰,水袖翻飞间,新一代戏曲人正在续写沅澧流域的梨园传奇。这些00后少年用青春丈量着传统艺术的厚度,也让常德戏曲这张文化名片愈发鲜亮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