梨园深处有幽兰——常莉的戏梦人生
梨园深处有幽兰——常莉的戏梦人生
暮春时节的京城戏楼,常莉卸下《贵妃醉酒》的凤冠霞帔,对镜轻拭油彩。镜中人的眉眼仍带着杨玉环的妩媚,指尖拂过鬓角时却显出几分伶人的沧桑。这位在舞台上摇曳生姿的青衣名角,用三十年光阴在戏曲长卷上勾勒出属于自己的浓墨重彩。
一、氍毹初踏的少女时光
1978年的冬日,北京戏曲学校练功房内,12岁的常莉正在给师姐们跑龙套。她总把绣鞋偷偷塞进练功鞋里,趁着老师不注意踮起脚尖模仿青衣的台步。那年的《春闺梦》选角,原本候补的她因主演突发高烧,被班主拎着水袖推上戏台。谁也没想到,这个把游园唱得字字泣血的少女,竟让台下票友们红了眼眶。
功房里的晨钟暮鼓刻进了常莉的骨血。天未亮就吊嗓子的习惯,她保持至今。当年教戏的吴素秋先生常说:这丫头眼神里有戏,常莉便对着四合院的老槐树练眼波流转,直把飘落的槐花都看成了杜丽娘手中的柳枝。
二、破茧成蝶的艺术求索
1996年的《白蛇传》让常莉真正声名鹊起。她摒弃了传统白素贞的悲情演绎,在断桥一折中融入现代女性的坚韧。当许仙颤抖着唱出妻把真情说一遍时,她转身时那个含泪却带笑的神情,让千年传说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有老戏迷起初拍案,散场后却感叹:这才是活生生的白娘子。
常莉的化妆匣里永远备着改良水粉。她钻研京剧与昆曲的融合之道,在《牡丹亭》里化用梅派唱腔,又在《锁麟囊》中加入水袖芭蕾。这种守正创新的理念,让她在传统与当代的钢丝上走出惊艳的舞步。
三、氍毹之外的传承之路
2015年,常莉在长安大戏院后台收下第七个徒弟。她教戏时不讲规矩,却要弟子们读张爱玲、看欧洲戏剧。疫情期间,她带着学生在抖音直播《穆桂英挂帅》,年轻观众刷屏的绝了让她笑得像个孩子。有人问及传承秘诀,她指着练功房墙上的斑驳手印:戏曲不是古董,是流动的河。
如今,常莉仍保持着每周三场的演出频率。每当追光灯亮起,那个对着槐树练眼神的小女孩似乎从未离开。她用人生丈量着戏台的方寸之地,将百年光影凝成眼角的一抹胭脂红。戏终人散时,常莉总会轻抚着褪色的幕布低语:好戏,永远在下一场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