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派戏曲伴奏:藏在唱腔里的魂儿

常派戏曲伴奏:藏在唱腔里的魂儿

河南梆子戏台前总立着块文武场面的牌子,常派戏迷都知道,那方寸之间藏着唱腔的魂儿。常香玉先生的戏,台上未见其人先闻其声,那高亢处如裂帛穿云的唱腔,全仗着幕后那支看不见的手托着。

**一、板胡领弦的江湖规矩**

常派伴奏讲究板胡领弦,这把枣木筒子的胡琴一响,整个戏班都得跟着走。板胡师傅指缝里夹着三根弦,两根主弦定在sol、re音,中间夹着根老弦,拉起来带着河南方言的腔调。1948年常香玉在西安唱《拷红》,板胡手王冠军把调门翻高四度,硬是把尊姑娘稳坐在绣楼以上的拖腔托得直冲云霄,从此定下常派伴奏的高腔定律。

**二、梆子里的心跳声**

梆子戏的梆子可不是摆设,两个枣木棒子敲的是戏的命脉。常派《花木兰》里刘大哥讲话理太偏那段快板,梆子声密得像雨打芭蕉,却始终追着唱词走。老艺人说这叫梆随腔走,快慢轻重全在司鼓的手腕子上。1980年洛阳戏校排演《大祭桩》,老司鼓李全忠教徒弟:梆子要敲出心跳声,观众的心跳才能跟着走。

**三、月琴琵琶织就的网**

常派伴奏最妙处在托腔保调。月琴的颗粒感裹着唱腔,像给珍珠穿线;三弦的滑音勾着板眼,似隐似现;二胡的绵长音色填满空隙,如同宣纸上的墨晕。1956年常香玉在北京演《破洪州》,琵琶手突发急病,临时换上豫西调的演奏员,结果刀劈杨凡那场戏的杀气愣是没托住。后来戏班立下规矩:常派伴奏必须用开封府传下来的十三把弦绝技。

如今的豫剧舞台,电子合成器开始混进乐队,但真正的戏迷仍惦记着老戏台后那方文武场面。去年郑州大剧院重排《白蛇传》,当七十岁的板胡师傅赵志安一抖弓弦,满场票友集体打拍子的声音,仿佛又让人看见当年常香玉在幕侧给乐队比手势的模样。这藏在唱腔里的魂儿,终究是人与人的默契,是手把手传下的江湖规矩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