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宁人必看家门口学戏曲!这份培训班攻略藏着几代人的舞台梦
【常宁人必看】家门口学戏曲!这份培训班攻略藏着几代人的舞台梦
清晨六点的常宁老城墙下,总能看到一群身着练功服的身影。68岁的李秀兰阿姨正跟着锣鼓点练习云手,水袖翻飞间,她笑得像个孩子:年轻时在宣传队唱样板戏,现在退休了,终于能在培训班重拾戏瘾!这座湘南小城的戏曲热,正随着各类培训班的兴起悄然复苏。
一、常宁戏曲班图鉴:总有一款适合你
想要系统学艺的戏迷,不妨到常宁非遗传承中心探访。这里的祁剧传习所每周三场教学,74岁的省级传承人周怀远亲自授课。去年结业的学员中,有3人考入了省戏曲学院,最年轻的学员陈晓雯说:周老教我们耍翎子功,一根野鸡翎能练出十八种花样。
上班族别急着叹气!工人文化宫推出的戏曲夜校解决时间难题。每周二、四晚7点,30平米的排练厅挤满年轻人。95后程序员小周刚学完《刘海砍樵》选段:谁说敲代码的手耍不了折扇?结课演出时,我爸妈录像发了五个家族群。
少儿培训更是百花齐放。小梅花戏曲社采用游戏化教学,孩子们在闯关中学会走圆场、吊嗓子。6岁的糖糖妈晒出女儿扮穆桂英的视频:现在去公园,非要带着木枪比划,活脱脱小戏痴。
二、藏在培训班里的戏窝子密码
常宁戏班的魅力,在于那份土腥味。文化馆退休的刘老师透露秘诀:我们改编的《过山瑶》,把瑶族山歌揉进祁剧唱腔,去年拿了省群星奖。学员们在《常宁故事》系列剧目里,演绎着舂陵河船工、塔山茶农的悲欢。
更难得的是戏班里的传帮带。70岁的花鼓戏名角王奶奶,每周义务带徒三小时。她的绝活十八相送步法,已传给23个徒弟。年轻学员小赵说:奶奶教我们泡罗汉果护嗓,比什么润喉糖都管用。
结业不是终点,各培训班定期举办戏迷擂台。上周的擂主是卖早点的张叔,他凭一段《打铜锣》赢得满堂彩:现在顾客买油条都要我哼两句才肯走。
三、选班避坑指南:三个细节要注意
报名前建议试听三节课。戏曲老师老李提醒:如果第一节课就教高腔,多半不靠谱。正规教学要从气息控制练起。他带的班前三个月只练站桩和发声。
留意师资的江湖地位。真正的行家往往有演出履历,像教京剧的吴老师,年轻时给梅葆玖先生配过戏。他的学生说:老师示范《贵妃醉酒》时,眼里真有醉意。
别被华丽戏服迷了眼。某培训班曾因高价售卖行头遭投诉,内行人透露:初学者用百元以内的水袖足矣,关键看老师能不能手把手教你叠袖手法。
夜幕降临,沿江戏台又响起熟悉的锣鼓声。培训班结业的票友们正在上演《薛平贵与王宝钏》,台下挤满街坊四邻。正如文化站站长所说:戏曲传承不在剧场在民间,这些培训班续着常宁人的文化香火。下次路过时,不妨驻足听听,或许某个唱段里,正藏着你的乡音乡情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