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宁戏曲团体的活态传承密码:那些藏在街巷深处的非遗守护者
常宁戏曲团体的活态传承密码:那些藏在街巷深处的非遗守护者
在湘南腹地的常宁,每当暮色四合,总有些独特的声腔穿透街巷。八角亭旁,常宁市花鼓戏剧团的排练厅里传出《打铜锣》的经典唱段;西门巷深处,自乐班的民间艺人正调试着祁剧行头;文庙广场上,青年戏曲社的学员们将传统唱腔改编成流行戏歌。这些此起彼伏的戏曲声,编织成这座千年古城的文化脉搏。
一、常宁市花鼓戏剧团:体制内的破茧者
各位观众朋友,今天这出《补锅》要试试新式唱腔咧!团长李建国每次登台前这句独特的开场白,总能引起台下会心的笑声。这个成立于1958年的老牌院团,在市场化浪潮中曾几经沉浮,如今却在传统与创新的夹缝中走出新路。
剧团的档案室里珍藏着三件镇团之宝:1959年首演《刘海砍樵》时的手抄剧本,1987年全省汇演获奖的绣金戏袍,以及2021年与高校合作研发的智能伴奏系统。现任当家花旦周晓芸坦言:我们现在排新戏,既要让老戏迷听到地道的'哦嗬腔',又要让年轻人觉得不落伍。
二、民间戏班:市井中的非遗基因库
在宜水河畔的百年茶馆里,75岁的祁剧老艺人张德贵每周三下午雷打不动地开讲戏曲微课堂。他的德贵班成员既有退休教师,也有菜市场商贩,最近还加入了两个00后大学生。这个完全自发的民间组织,用最原始的方式传承着濒临失传的祁剧南路弹腔。
我们排戏不图名不图利,就图个乐呵。张老边说边展示他珍藏的百宝箱,里面装着民国时期的祁剧脸谱粉本、手抄工尺谱,还有一叠发黄的演出契约。这些市井艺人或许不懂非遗传承人的头衔,却用最鲜活的方式延续着戏曲的血脉。
三、新生代剧团:传统戏曲的破圈实验
在常宁一中的多功能厅里,学生戏曲社正在排练原创剧目《青石巷》。古琴与电子乐的交融,全息投影的舞台效果,让这个平均年龄16岁的剧团在短视频平台意外走红。指导老师陈薇说:孩子们把网络热梗融入传统唱词,用街舞动作改编戏曲身段,这种'叛逆'恰恰是传承的希望。
这些新生代戏迷自发组建的青荷剧社南薰阁等团体,正在用cosplay、国风音乐会等形式重新定义戏曲。他们创排的《王者荣耀·戏曲皮肤》系列短剧,在B站播放量突破百万,让常宁戏曲意外成为二次元宠儿。
夜幕下的常宁,老中青三代戏曲团体各展其美。体制院团的市场化探索、民间班社的活态传承、青年社团的跨界创新,共同构筑起立体的传承网络。当晨光再次洒向宜水河,那些在茶馆、校园、剧场里跃动的戏曲精灵,仍在续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密码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