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声常宁:藏在街巷深处的戏曲班社密码
寻声常宁:藏在街巷深处的戏曲班社密码
清晨的常宁老城区,青石板路上还沾着露水,一阵清亮的吊嗓声划破薄雾。循着声音拐进劳动巷,只见几位老者正在院子里摆弄着三弦和板鼓,他们正是常宁民间戏曲传承的中坚力量。
一、戏曲班社的活态传承
在常宁市文化馆二楼,每周三下午都会传来铿锵的锣鼓声。这里活跃着常宁历史最久的春华戏曲研习社,成员平均年龄65岁,却能完整演绎整本《杨门女将》。社长李冬生是省级非遗传承人,他的绝活三换气唱腔能让高亢的尾音在空中盘旋二十秒不落。
南门外的老街藏着青阳戏曲传习所,这里的学员多是90后。25岁的茶艺师小陈说:跟着师傅学《白蛇传》,才发现祁剧的水袖有32种基本手法。传习所采用以戏带功的教学方式,学员三个月就能登台表演折子戏。
二、校园里的戏曲新苗
常宁七中的课间操别具特色,学生们练习戏曲广播操已有三年。这套由本地戏曲工作者创编的体操,融入了祁剧的云手、花梆步等身段。音乐老师刘敏发现,练操后学生体态更挺拔了,戏曲韵律感强的孩子,背古文都更有节奏。
在常宁职业技术学校,戏曲化妆课是最热门的选修课。化妆间里,学生们正在练习包大头,这种传统发髻需要将头发梳成片状层层包裹。17岁的幼师专业学生小林说:给同学画个穆桂英的妆容,得用三种红色勾出层次感。
三、市井戏台的别样生机
每逢农历初一,人民广场的露天戏台就会亮起红灯笼。最近的《薛平贵回窑》演出,台下观众自发用手机打光,点点星光映着演员的雉鸡翎。卖糖画的王师傅说:现在的戏迷会建微信群追着班子跑,上次去荫田镇演出,三轮车拉道具后面跟着五辆私家车。
在常宁,戏曲班社的生存智慧令人惊叹。泉峰街道的和声戏苑把老仓库改造成小剧场,观众席是用水泥砖垫高的长条凳。他们独创的戏曲+脱口秀表演,让《打铜锣》这样的传统剧目有了新解读,场场爆满。
夜幕降临时分,常宁大剧院传出悠扬的胡琴声。这里正在排练新编历史剧《蔡伦》,剧中造纸场景用虚拟影像与实体道具结合,老戏迷看得直咂嘴:这新把式倒衬得水袖更鲜活了。从耄耋老人到垂髫小儿,从专业院团到民间班社,常宁的戏曲血脉在创新中生生不息。下次来常宁,不妨循着锣鼓声,去巷陌深处邂逅一段水磨腔的缠绵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