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宁戏台:茶油香里的古韵新声

常宁戏台:茶油香里的古韵新声

在常宁老城区的青石板巷弄里,总能听到悠扬的唱腔穿透茶油作坊的烟火气。这座以油茶之乡闻名的小城,不仅有着金灿灿的茶油产业,更滋养着独特的戏曲生态。当外地游客循着油香探访常宁时,常会被转角处飘来的戏韵惊艳——原来这座湘南小城,藏着如此动人的文化密码。

一、祁剧在常宁的百年变奏

常宁人爱戏,尤以祁剧为甚。这座与祁阳毗邻的城市,百年前就搭起了第一座祁剧戏台。老辈人还记得,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常宁祁剧团堪称湘南一绝,旦角周玉兰的《昭君出塞》唱得观众泪湿衣襟。剧团解散后,民间艺人们把戏台搬进了祠堂院落,每逢红白喜事必有祁剧班子开嗓。

在兰江边的百年老茶馆里,常能看到银发票友们围坐八仙桌。他们哼唱的不是传统剧目,而是自编的《茶山谣》:三月采茶茶满筐,阿妹挑担过山梁...这些融入茶油劳作场景的新唱段,让古老剧种在常宁焕发出泥土芬芳。

二、花鼓戏的市井交响

比起祁剧的雅致,常宁花鼓戏更显烟火气。广场边的老戏台每周三准点开锣,卖油粑粑的阿婆、修钟表的师傅都会放下活计赶来。去年重阳节,西桥社区的花鼓戏队把社区调解故事编成《拆墙记》,诙谐的唱词逗得满场喝彩,连调解的当事人都笑出了眼泪。

在茶油文化节上,非遗传承人李秋生带着徒弟们创新编排了《榨油郎》。传统花鼓调配上现代舞美,讲述三代油匠的传承故事。当千锤百炼出琼浆的唱词响起时,台下老油匠们的手掌都拍红了。

三、戏曲新生态的破茧之路

常宁戏曲的存续密码,藏在那些意想不到的空间里。退休教师王建民把自家茶油作坊改成排练场,木榨机的撞击声成了天然打击乐。00后大学生陈思琪在抖音直播祁剧选段,镜头扫过晾晒茶籽的竹匾,竟意外带火了家乡特产。

文化馆的戏曲进校园工程已培育出七支少儿戏曲队。在常宁七小的毕业典礼上,孩子们表演的《油茶童谣》既有传统身段,又融入了街舞元素。看着小演员们油彩未卸就跑去帮家里分拣茶籽,老艺人们笑着擦去眼角泪花:这戏,断不了根了。

夜幕降临,常宁大剧院流光溢彩,乡镇戏台烛火摇曳,直播间里戏腔回荡。这座小城的戏曲图谱,既有古调的醇厚,又带着茶油的清香。当油茶花再度开满山野时,那些穿越时空的唱腔,正在新时代的土壤里萌发新芽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