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宁戏曲江湖:专业院团与民间票友共筑梨园盛景

**常宁戏曲江湖:专业院团与民间票友共筑梨园盛景**

在湘南腹地的常宁市,戏曲艺术如同流淌千年的宜水河,浸润着这片土地的文脉。每逢晨光初露,人民广场东侧的露天戏台总会传出悠扬的曲牌声,几位身着练功服的祁剧演员正在晨练,水袖翻飞间带起薄雾,勾勒出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晨景。

**市祁剧团:六十年薪火相传**

常宁市祁剧团作为衡阳地区仅存的专业祁剧表演团体,自1962年成立以来始终坚守着以戏养戏的生存智慧。剧团档案室里泛黄的戏折记录着辉煌:1979年全本《目连救母》连演49场,台前竹制钱箱被观众投掷的硬币砸出凹痕;2015年新编祁剧《义侠蒋婉》斩获省艺术节金奖,让濒危的祁剧高腔重现生机。

如今每周五晚七点,位于青阳中路的祁剧传承中心准时亮起宫灯。团长刘振华介绍,他们创新推出经典折子戏专场,将《昭君出塞》《醉打山门》等传统剧目进行现代化改编。上月末的《白蛇传·断桥》演出中,90后青衣演员陈晓芸创新的蛇形步赢得满堂彩,谢幕时戏迷送上的鲜花在台口堆成小山。

**民间戏班:市井深处的艺术狂欢**

在常宁的戏曲版图中,民间力量同样不可小觑。东风社区活动中心每到周三下午就变身草根梨园,由退休教师王美云发起的宜江票社聚集着百余名戏曲爱好者。他们自筹资金购置行头,将废弃仓库改造成古色古香的戏楼,不仅排演传统剧目,还创作出《常宁米粉谣》等方言小戏。

更有趣的是泉峰街道的摩托车戏班,这群由摩的司机组成的票友团体,白天穿梭于大街小巷谋生,入夜便聚在解放桥头开嗓。班长周师傅的边三轮摩托车经过改造,货箱展开即成流动舞台,今年元宵节他们巡游表演的彩装高跷祁剧,引得万人空巷。

**校园新蕾:00后的戏曲DNA**

常宁戏曲的传承密码正在年轻群体中激活。尚宇实验学校的课间操别具一格——千名学子齐跳祁剧身段操,甩腕、云手间尽显程式之美。塔山瑶族乡中心小学成立的小瑶花祁剧社,将瑶族山歌与祁剧唱腔融合,孩子们穿着改良戏服登上省少儿春晚的画面,让老艺人们热泪盈眶。

市文化馆推出的戏曲体验夏令营每年暑期爆满,孩子们可以亲手勾画脸谱、学习水袖功。去年结业汇报时,12岁的李雨桐表演《拾玉镯》中的穿针引线动作,细腻传神的演绎被省戏剧学院教授赞为天生的角儿苗子。

**茶园剧场:文旅融合新范式**

在塔山茶乡,全国首创的高山茶园剧场正成为文旅新地标。游客漫步云雾缭绕的茶山时,忽见采茶女化身杜丽娘,在层层碧浪间吟唱原来姹紫嫣红开遍。这种沉浸式祁剧体验项目,让传统艺术与现代旅游产生奇妙化学反应,周末演出票常提前半月售罄。

夜幕降临时,常宁的戏曲脉搏仍在跳动。广场戏台亮起LED屏,社区戏曲擂台赛正如火如荼;老城茶馆里,票友们就着芝麻茶切磋新编唱词;祁剧团排练厅的灯火通明至深夜,新编历史剧《船山先生》的唱腔穿透窗棂,与远处宜水河的涛声交织成不朽的文化夜曲。在这座不夜城里,每个热爱戏曲的灵魂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