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秘常宁梨园春秋:那些扎根乡土的戏曲力量

【探秘常宁梨园春秋:那些扎根乡土的戏曲力量】

在湘南腹地的常宁市,每逢节庆日,总能在街头巷尾听见悠扬的锣鼓声。这座被青山绿水环抱的千年古城,戏曲文化如同流淌的宜水河般生生不息。今天让我们循着婉转的唱腔,探访那些深植于常宁土地上的戏曲团体。

**一、百年祁韵:常宁市祁剧团**

穿过中山南路的老巷,一座挂着非遗传承基地牌匾的院落格外醒目。这便是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永和班后身——常宁市祁剧团。现任团长陈建国是祁剧第六代传人,他珍藏的樟木戏箱里还压着民国时期的蟒袍。这个拥有67名演职人员的剧团,不仅完整保留着《目连救母》《醉打山门》等经典剧目,更创新编排了《常宁剿匪记》等现代祁剧。今年端午期间,他们在庙前镇连演三天,十里八乡的戏迷带着板凳赶来,把古戏台围得水泄不通。

**二、草根戏班:塔山瑶族八音班**

在常宁西部的瑶乡深山里,流传着独特的八音坐唱。由12位瑶族老人组成的塔山八音班,每人都是吹拉弹唱的全能手。他们的乐器架上既有月琴、牛角胡,也有自制的竹梆和木叶笛。班主盘金旺今年78岁,仍能边打铜钹边唱三天三夜的《盘王古歌》。这个完全由村民自发组织的戏班,每年正月都要举行串寨演出,用瑶汉双语演绎的山野故事,成为连接民族情感的独特纽带。

**三、民营院团:常宁百花戏曲社**

在罗桥镇民俗文化广场,每周六晚的戏曲擂台赛已成惯例。由民营企业家周美玲创办的百花戏曲社,聚集了30多位民间艺人。他们不拘泥于传统,将花鼓戏与流行音乐结合,原创的《宜江情歌》在短视频平台点击量破百万。戏社的流动舞台车全年无休,从企业年会演到乡村红白喜事,去年累计演出278场,被乡亲们戏称为车轮上的戏班子。

**四、校园新苗:常宁一中祁剧社**

在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扶持下,市一中成立的小祁苗社团正悄然成长。每周三下午,祁剧名角李双凤都会来校指导孩子们练习甩水袖、走圆场。社团排演的少儿版《昭君出塞》去年斩获全省戏曲进校园展演金奖。15岁的社长刘雨欣说:以前觉得戏曲是老古董,现在发现每个动作都有故事。

夜幕降临时,常宁剧院门口亮起霓虹灯箱,电子屏滚动着本周的演出预告。从耄耋老者到垂髫稚子,从专业院团到民间戏班,这座城市的戏曲血脉在代际传承中愈发鲜活。当最后一记堂鼓余音散尽,属于常宁的梨园故事仍在青山绿水间继续传唱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