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宁戏曲传承有门道:探秘家门口的戏曲课堂

常宁戏曲传承有门道:探秘家门口的戏曲课堂

在湘南腹地的常宁市,戏曲文化如散落民间的珍珠,那些婉转的花鼓调与铿锵的湘剧唱腔,早已融入街巷深处。这座城市虽无专业戏曲院校,但有心人总能在市井间觅得传承戏曲的独特门径。

**一、职校课堂里的非遗种子**常宁的职业中专藏着不为人知的戏曲传承密码。该校将省级非遗常宁花鼓戏引入音乐选修课,每周三下午的排练厅都会传出清亮的吊嗓声。年逾六旬的花鼓戏传承人周师傅带着学生们从走圆场练起,手把手教他们如何用折扇演绎《刘海砍樵》的经典身段。这方寸舞台,已走出十余名考入省艺校戏曲系的好苗子。

**二、老戏台下的流动学堂**傍晚的人民广场总聚集着票友戏迷,这里俨然成为露天戏曲教室。市湘剧团退休的刘团长带着行头在此驻点,从水袖功到髯口功,免费传授基本功。更难得的是每月初七的票友擂台,既有七旬老者演绎《打铜锣》选段,也有小学生模样的孩子唱起《补锅》新编,不同年龄段的戏曲爱好者在此碰撞出别样火花。

**三、社区里的戏曲工坊**城东社区的戏曲工坊每到寒暑假就热闹非凡。这里不仅有专业老师教授戏曲妆容绘制——教孩子们如何用油彩勾勒楚剧脸谱,还开设戏曲文创课程,指导年轻人将戏曲元素融入现代手作。去年中秋,学员们制作的戏曲主题灯笼在非遗市集上引发抢购热潮,传统艺术以崭新姿态焕发生机。

从校园到市井,从专业传承到兴趣培养,常宁人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守护着戏曲根脉。当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尽,城西老茶楼已传来稚嫩的练嗓声,那清脆的童音穿透晨雾,仿佛在诉说:戏曲传承的故事,正在这片土地上续写新的篇章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