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宁戏曲江湖:那些扎根民间的戏窝子
常宁戏曲江湖:那些扎根民间的戏窝子
在湘南的青山绿水间,常宁人的戏瘾是刻在骨子里的。这座被春陵水滋养的千年古城,每逢节庆总能听见或高亢或婉转的唱腔穿透晨雾。这里的戏曲江湖,没有鎏金溢彩的大剧院,却在街头巷尾藏着许多让人拍案叫绝的戏窝子。
一、常宁花鼓戏的金字招牌
要说常宁戏曲界的老字号,当属常宁市花鼓戏传承中心。这个脱胎于1953年民间戏班的老剧团,至今保留着最地道的衡州花鼓戏韵味。他们下乡演出时,后台的樟木戏箱里总装着褪了色的老戏服,据说有几件对襟彩衣还是八十年代从省城戏服厂定制的。
团长李明德是出了名的戏痴,他能把《打铁》《刘海砍樵》这些传统剧目唱出十二种不同的板式。去年重阳节在荫田镇演出时,老戏迷们硬是加唱到夜里十一点,把备着的汽灯都熬干了油。最让戏迷津津乐道的,是他们新编的《常宁剿匪记》,用花鼓调唱红色故事,连年轻人都听得入神。
二、散落乡间的草台班子
在常宁乡间,藏着不少自带流量的民间剧团。西岭镇的春陵河戏社就是其中翘楚,十几个平均年龄65岁的老人,能把整本《穆桂英挂帅》唱得荡气回肠。他们农忙时种烤烟,农闲时就聚在村口古樟树下吊嗓子,腊月里接的邀约能从冬至排到小年。
塔山瑶乡的盘王戏班更显神秘。这些能歌善舞的瑶族艺人,把祭祀盘王的古老傩戏融入采茶调,独创出带着山岚气息的瑶歌戏。去年非遗日,他们用竹篾编制的傩面配上银饰叮当的戏服,在庙前村连演三天,连省里的民俗专家都慕名而来。
三、戏曲新苗在萌芽
常宁一中的戏曲社团最近出了个小戏骨罗雨欣。这个扎着马尾的初二女生,能把《补锅》里的小英演得活灵活现。学校每周三的戏曲课总是爆满,音乐老师把抖音里的戏腔歌曲改编成花鼓戏版,竟成了学生们课间传唱的神曲。
在青阳广场,每个周末都能见到票友们自发组织的露水戏台。拉二胡的退休教师、敲堂鼓的早点摊老板、唱老生的快递小哥,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戏迷,用乡音乡韵织就了一张流动的戏曲地图。上月举办的戏迷擂台赛,愣是把百米长的步行街变成了露天剧场。
常宁的戏曲江湖,从来不是某个剧团的独角戏。从专业院团到乡野戏班,从校园社团到街坊票友,这些深深扎根在泥土里的戏曲力量,正用最鲜活的方式续写着千年戏脉。当暮色四合时,或许你会在某个转角听见咿呀的胡琴声,那便是常宁人最地道的精神夜宵了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