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宁戏曲传承探秘:这里的孩子去哪儿学戏?
常宁戏曲传承探秘:这里的孩子去哪儿学戏?
水口山青,宜水长流,常宁人唱戏不用愁。这句流传在宜水河畔的俚语,道出了这座湘南小城与戏曲的不解之缘。漫步在老城区的青石巷弄,常能听见飘荡的祁剧唱腔,或是湘剧的铿锵鼓点。但真要问起常宁有没有专业的戏曲学校,倒让不少本地人犯了难。
我们这代人学戏,都是跟着师父在祠堂里打地铺。年过七旬的祁剧老艺人陈德安,边擦拭着祖传的髯口边回忆。他口中的祠堂学堂,正是老一辈艺人最熟悉的传承方式。每逢农闲时节,总有三五少年提着米面油盐,在古戏台后跟着师父练腰腿、吊嗓子。这种口传心授的师承模式,至今仍在罗桥、荫田等乡镇延续。
走进常宁市文化馆,三楼排练厅的镜墙上还留着祁剧身段训练的痕迹。每周二四六的夜晚,这里就会变成戏曲爱好者的乐园。我们馆虽然没有挂牌戏曲学校,但开设的公益培训班不比专业课程差。负责戏曲教学的周老师翻开学员花名册,从退休职工到小学生,报名学戏的年龄跨度让人惊喜。去年结业的学员中,已有两人考入了省艺校的祁剧班。
在常宁一中,有个特殊的第二课堂。音乐老师李敏把祁剧唱段编成课间操,带着学生在操场上练云手、走台步。很多家长起初觉得唱戏耽误学习,但看到孩子参加省里比赛拿了奖,现在都主动来问哪里能系统学戏。李老师指着教室后墙的奖状笑着说。这所省示范性高中,正在探索普教与艺教融合的新路子。
说到专业教育,常宁人常会提起三十公里外的衡阳艺校。这所湘南地区唯一的戏曲中专,每年都会来常宁招生。我们就像戏曲教育的'预备班'。常宁戏曲家协会的刘会长介绍,协会不仅定期组织票友汇演,更承担着挖掘苗子、考前集训的任务。去年输送的5名学员中,有3人已在省青年戏曲大赛崭露头角。
夜幕降临时,宜水河畔的露天戏台准时亮灯。台上,市祁剧团的新秀正在排演《昭君出塞》;台下,七八个孩子跟着比划动作,眼神晶亮。或许常宁暂时没有挂着牌匾的戏曲学校,但那些在祠堂、在校园、在河畔悄悄生长的戏曲新芽,正以最鲜活的方式续写着这座千年古城的梨园传奇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