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宁戏曲文化传承探秘:那些鲜为人知的戏曲教育力量
**常宁戏曲文化传承探秘:那些鲜为人知的戏曲教育力量**
“常宁的戏班子,一嗓子能喊醒半条青石巷。”在常宁市老城区,一位摇着蒲扇的茶馆老板眯着眼回忆道。这座湘南小城的戏曲文化,始终浸润在街坊邻里的烟火气中。对于想系统学习戏曲的年轻人而言,这里究竟藏着哪些专业学习路径?
**一、常宁职业中专:戏曲教育的“隐形基地”**
在常宁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表上,《戏曲身段训练》与《湖南花鼓戏唱腔》赫然在列。据该校艺教部主任透露,学校自2018年起便与衡阳花鼓戏剧团合作,每周三下午都有剧团老师带着水袖、髯口来上课。去年毕业的刘同学,如今已是常宁新春庙会上的“金牌旦角”,她坦言:“中专的戏曲课让我打下了扎实的童子功,现在跟着剧团前辈学戏一点不怵。”
**二、非遗传承人的“庭院课堂”**
穿过常宁宜阳街道的老宅区,省级非遗传承人陈启明的宅院里常传出锣鼓声。这位72岁的衡州花鼓戏老艺人,五年前开始在家中收徒授艺。“来学的有退休教师,也有十来岁的娃娃。”陈老指着墙上发黄的工尺谱说,“我们不搞证书文凭,但能唱全本《刘海砍樵》的,都算出师了。”这种口传心授的模式,近年吸引了二十余位学员,其中三人已加入本地民营剧团。
**三、周末戏曲速成班的兴起**
每逢周末,常宁市文化馆三楼总会准时响起胡琴声。由市文旅局扶持的“百姓戏台”公益培训班,开设了花鼓戏速成课程。负责教学的周老师介绍:“三个月学六段经典唱腔,结业时能在社区晚会登台。”培训班学员张阿姨展示着她的学习笔记,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甩腔技巧,“年轻时就想学戏,没想到退休后圆了梦”。
**四、校企联动的戏曲新苗计划**
常宁最大的民营剧团“楚韵戏社”与市内三所小学合作,将戏曲课纳入课后服务。在常宁实验小学,每周五下午的戏曲社团总是爆满。孩子们跟着剧团演员学画脸谱、练云手,期末汇报演出时,家长们的手机镜头挤满了礼堂过道。剧团团长透露,他们正计划选拔优秀苗子组建少儿戏曲班,为省艺校输送人才。
**五、藏在乡镇的戏曲基因**
距市区20公里的罗桥镇,至今保留着“戏窝子”的称号。镇文化站的戏曲传习所里,陈列着三十多套手绣戏服。“我们这儿的孩子,上小学前就会哼几句《打铜锣》。”文化站站长边说边打开手机视频,画面里七八个孩子正在晒谷场上表演自编的环保题材小戏。这种原生态的戏曲氛围,成为常宁戏曲文化最鲜活的注脚。
行走在常宁街头,从职业院校的专业课堂到市井巷陌的即兴表演,戏曲教育以多种形态扎根生长。或许这里没有挂着金字招牌的戏曲学院,但那些浸润在晨功晚课里的执着,回荡在古戏台下的喝彩,正悄然织就一张传统戏曲传承的立体网络。正如本地戏迷常说的那句话:“常宁的戏,从来不在纸上,而在老百姓的喉咙里。”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