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宁戏曲艺术传承再添新力量——探访本土戏曲学校招生动态

**常宁戏曲艺术传承再添新力量——探访本土戏曲学校招生动态**

在湘南腹地,常宁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始终以独特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外界的目光。近年来,随着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,当地一处鲜为人知的戏曲艺术传承基地逐渐进入公众视野——常宁戏曲文化研习院(以下简称“研习院”)正式启动2024年招生计划,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通向传统艺术的大门。

**一、深巷藏古韵:一所扎根民间的艺苑**

沿常宁老城区青石板路蜿蜒而行,在古樟掩映的巷陌深处,几栋修旧如旧的徽派建筑便是研习院所在。这座由清末戏楼改造而成的教学场所,至今保留着雕花戏台与回音壁设计,每逢清晨,总能听见院内传来咿呀吊嗓声与竹笛丝弦之音。

据院长周怀民介绍,研习院前身可追溯至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衡州戏传习所,2018年经文化部门批准重组,现开设衡州花鼓戏、祁剧两大非遗剧种专业。院内现有9位省级非遗传承人驻校任教,其中年逾七旬的祁剧名角李凤英老师仍坚持亲授水袖功,成为学生们最敬重的活教材。

**二、招生新变化:传统与现代的交融**

今年招生简章显示,研习院将面向12-18周岁青少年开设三年制中专班,计划招收表演、器乐两个方向共40人。与往年不同,课程设置新增数字戏曲创作模块,特邀省戏曲研究院专家开设短视频编创、虚拟舞台设计等课程。

既要守住老腔老调,也要让年轻人找到新表达。教学主任唐振华展示着学生作品:00后学员将传统《打铜锣》片段改编成国漫风短视频,在B站获得超10万点击量。这种创新尝试不仅让老戏迷耳目一新,更吸引了众多年轻网友留言求开班。

**三、草台班子的逆袭:从田间到剧院**

去年毕业的学员刘子涵现就职于常宁民俗艺术团,她至今记得首次登台的情景:在庙会临时搭的草台上演《刘海砍樵》,台下大爷大妈跟着哼唱,那种共鸣比任何掌声都珍贵。如今她参演的新编戏《桐江号子》已入选省级文艺扶持项目,即将开启全省巡演。

研习院与周边7个县市剧团建立定向培养机制,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2%。更有多名优秀学员考入中国戏曲学院等高等学府,00后祁剧新秀王梓航去年更获得全国青年戏曲大赛银奖,让常宁戏曲首次登上央视舞台。

**四、报名须知与传承使命**

据招生办透露,今年报名将持续至8月20日,除常规面试外,特别设置戏曲潜能测试环节:考生需现场模仿戏曲动作、辨识传统曲牌,重点考察艺术感知力而非现有功底。对于家庭困难学员,院方还设立了非遗传承奖学金,已有17名学子通过该计划完成学业。

夕阳西下,研习院的朱漆大门缓缓闭合,但院内传来的练功声未曾停歇。这些年轻的身影正在用汗水和热爱,续写着常宁戏曲的当代篇章。对于心怀艺术梦想的青少年来说,这方古韵盎然的庭院,或许正是梦想启航的码头。

(报名咨询:常宁市文化馆二楼招生办公室;详情可关注常宁非遗在线微信公众号)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