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宁老戏台:祁韵悠长处丝弦动四方
常宁老戏台:祁韵悠长处丝弦动四方
常宁老县城西街的麻石戏台前,每逢农历三月初三便挤满了看客。台上的老生一甩水袖,地道的祁腔震得青瓦上的晨露簌簌落下。这座始建于乾隆年间的戏台,见证了二百余年戏曲血脉的绵延,也藏着这座湘南小城独特的文化密码。
一、祁剧活化石:唱响三湘的常宁声腔
祁剧在常宁的传承堪称一部活态戏曲史。清光绪年间,宝庆府祁剧名角活周瑜周文贵率班入常宁,在柏坊镇收徒传艺,自此祁剧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。常宁祁剧班独创的炸嗓唱法,用丹田之气将声腔送上云霄,在十里八乡的祠堂间回荡。
西岭镇非遗传承人周德元至今保留着光绪年间的戏折子,泛黄的宣纸上用工尺谱记录的《目连救母》,仍能在他的喉间化作穿云裂石的悲音。每逢春社,他带着徒弟们在宗祠里连唱三天大戏,木雕藻井下,观众们随着板眼轻叩竹椅的声响,织就百年不绝的韵律。
二、花鼓闹春:泥土里长出的欢歌
当油菜花开遍常宁丘陵时,田埂上就会飘来俏皮的花鼓调。不同于专业戏班的精致,这里的草台班子将生活揉进戏文:塔山瑶胞采茶的竹篓成了道具,舂陵江船工的号子化作唱腔。白沙镇的板凳戏更显野趣——八仙桌一拼就是舞台,长条凳翻转即成锣鼓。
去年重阳节,荫田镇敬老院的演出让人耳目一新。年过七旬的刘三娘反串渔夫,把智能手机、直播带货编进新编花鼓戏《网住幸福》,老伙计们笑得前仰后合。这种即兴创作的智慧,正是花鼓戏生生不息的秘诀。
三、丝弦雅韵:书院飘出的水墨清音
在常宁一中古柏掩映的宜江书院旧址,每月初七都会传出泠泠丝弦声。这是常宁独有的文人戏,将昆曲的婉转与湘南小调相糅合。演奏用的月琴需用桐油浸泡三年的老杉木制作,琴弦非得是瑶山野蚕丝不可。
非遗传承人吴启明珍藏的工尺谱里,藏着明代大儒王夫之游历常宁时留下的《舂陵吟》。2019年,这段失传三百年的雅乐在他的琵琶弦上重获新生。当泛音在书院青砖间流转时,仿佛能看见古人执卷吟哦的身影。
夜幕下的常宁,老戏台前依然人头攒动。年轻戏迷举着手机直播,祁剧演员的水袖在LED灯下翻飞如蝶。这座把戏文刻进青石板纹路的城市,正用古老声腔讲述着新时代的故事。转角巷口的戏班排练声、校园戏曲广播操的韵律、非遗工坊里描画脸谱的笔触,都在续写着属于常宁的梨园传奇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