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香玉:用一腔热血唱出人间百态
常香玉:用一腔热血唱出人间百态
上世纪五十年代,豫西黄土地上,一位身披戏装的女子在草台班子间辗转。她以清亮高亢的嗓音唱响《花木兰》时,台下老农抹着眼泪说:这才是咱们河南人的戏。这位女子便是后来被誉为豫剧皇后的常香玉,她用独特的常派唱腔,将地方戏曲唱成了民族记忆。
一、从苦难中淬炼出的金嗓子
1923年的河南巩县,九岁的张妙玲跪在破庙前,用草绳束起水袖练功。父亲张福仙用柳条抽打青石地面:嗓子要像这石板般硬气!这位豫剧老艺人将女儿推上戏台时,怎会想到这个因家族忌讳而改名常香玉的小女孩,日后会开创出独树一帜的戏曲流派。
在洛阳城隍庙的戏楼里,常香玉的《拷红》让观众如痴如醉。她将红娘的天真俏皮化作清脆的拖腔,在尊姑娘稳坐在绣楼以上的唱词里,每个字都像珍珠滚落玉盘。戏迷们发现,这个十七岁的姑娘能把豫西调的悲怆与祥符调的婉转完美融合,连咳嗽声都带着戏韵。
二、让传统戏曲焕发新生
1951年寒冬,常香玉带领香玉剧社踏上义演征程。他们在零下二十度的露天戏台唱《花木兰》,当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唱段响起时,台下志愿军战士的掌声震落了树枝上的积雪。这段融合梆子腔与河南坠子的创新唱法,后来成为豫剧改革的典范。
《大祭桩》中哭楼一折,常香玉跪行搓步的绝技令观众屏息。她将传统的水袖功化为情感语言,三米长的白绫在台上翻飞,配合着撕心裂肺的唱腔,把黄桂英的悲愤化作具象的哀歌。这种戏不离技,技不压戏的表演理念,至今仍是戏曲教学的范本。
三、戏台之外的赤子之心
1953年的朝鲜战场,常香玉顶着炮火为战士们清唱《花木兰》。当唱到男子打仗在边关时,一位小战士突然起立敬礼:报告常老师,我就是河南巩县人!那一刻,戏里戏外的家国情怀在战壕里产生了奇妙的共鸣。
晚年的常香玉在病榻上仍坚持传授《破洪州》。她让弟子把病床摇成45度角,模拟马上身段:穆桂英这时候应该...咳咳...应该眼神如电...剧烈的咳嗽声中,老人枯瘦的手指仍在空中划出优美的戏曲程式。
这位豫剧大师的唱段早已超越戏曲本身,成为民族文化基因的载体。当手机短视频里传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旋律时,00后们依然会不自觉地跟着哼唱。常香玉用生命熔铸的戏曲艺术,正如黄河水般永远流淌在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