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香玉的戏曲密码:豫剧舞台上的永恒绝唱

常香玉的戏曲密码:豫剧舞台上的永恒绝唱

在豫剧的百花园里,常香玉的名字犹如一朵永不凋零的牡丹。这位被周恩来总理赞为人民艺术家的豫剧宗师,用她独特的常派唱腔,将中原大地的民间故事唱响大江南北。当我们翻开泛黄的戏折子,那些跃然纸上的《花木兰》《拷红》《白蛇传》,正是常香玉留给后世的戏曲密码。

一、梆子声里的凤凰涅槃

1923年冬日的巩县河洛镇,九岁的张妙玲在村头老槐树下第一次听到豫西梆子。粗犷的梆子声与婉转的曲调碰撞出奇妙的韵律,这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不知道,这个瞬间将改变她的人生轨迹。十三岁在开封醒豫舞台初试啼声,她将本名藏在戏服褶皱里,以常香玉之名叩开了豫剧殿堂的大门。

旧时戏班有句行话:三天不练功,祖师爷收功。常香玉在汴梁城墙根下练嗓时,总揣着块烧饼大小的青砖。冬日呵气成霜,她把砖头揣在怀里暖热,待砖头凉透再换块热的——这独创的换砖练气法,竟让她练就了穿透半个开封城的金嗓子。

1948年的郑州老坟岗,常香玉带着香玉剧社连演三天《西厢记》。当崔莺莺唱到碧云天,黄花地时,台下有位老先生突然站起,颤抖着说:这是活生生的王实甫啊!自此,常派唱腔在豫剧江湖立下山头。

二、戏台上的千年穿越

《花木兰》中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经典唱段,常香玉在抗美援朝慰问演出时曾连唱三十八场。每唱到谁说女子不如男,战壕里的战士就会爆发出雷鸣般的喝彩。这个源自南北朝民歌的角色,经她演绎竟有了现代女性的英气。

在《拷红》里,她把小红娘演成了汴梁城最机灵的丫头。当老夫人举起家法时,她眼波流转间透着七分狡黠三分委屈,活脱脱就是元代王实甫笔下的俏红娘转世。有老戏迷说:常老板的红娘会说话,那眼神比台词还灵。

《大祭桩·打路》一折,常香玉设计的跪搓步堪称绝技。三米长的台毯,她双膝跪地疾行如风,水袖翻飞似雪,将黄桂英的悲愤演绎得惊心动魄。这个动作后来成为戏曲学院的必修课,却再无人能走出她那股子撕心裂肺的劲道。

三、声腔里的中原密码

常派唱腔最妙处,在于字重腔轻的吐字功夫。《白蛇传·断桥》中恨上来骂法海不如禽兽一句,她将禽兽二字咬得斩钉截铁,尾音却化作一声幽叹。这种刚柔相济的处理,把白素贞的怨与哀拿捏得恰到好处。

豫剧改革中,常香玉大胆吸收曲剧、越调等剧种精华。《破洪州》里穆桂英的快二八板,她融入河北梆子的高亢激越,又保留豫剧的质朴本色。这种移步不换形的创新,让传统戏焕发新机。1956年该剧进京演出,梅兰芳看完后感叹:豫剧出了个梅兰芳。

在河南戏曲学校的课堂上,八十高龄的常香玉示范《花打朝》程七奶奶的喷口。只见她深吸一口气,三十七个字的快板如连珠炮般迸射,字字清晰如金豆落玉盘。学生们这才明白,什么叫千斤念白四两唱的真功夫。

戏台大幕终会落下,但常香玉塑造的戏曲形象永远鲜活。那些回荡在中原大地的梆子声,既是古老艺术的活化石,更是流动的文化基因。当我们细品常派艺术的精妙时,触摸到的不只是戏曲的韵脚,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密码。这或许就是传统戏曲最动人的地方——在程式化的表演中,藏着最本真的生命律动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