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香玉:豫剧皇冠上的明珠

常香玉:豫剧皇冠上的明珠

豫剧名家常香玉的唱腔在黄河两岸回荡了整整一个甲子。这位豫剧大师的声腔艺术,恰似黄河水般浑厚深沉,又如中原大地般宽广辽阔。她用生命浇灌的豫剧艺术,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地方戏曲范畴,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。

一、梆子声里的艺术涅槃

常香玉的从艺之路始于开封朱仙镇。11岁那年,梆子戏班铿锵的锣鼓声叩开了她的艺术之门。豫剧特有的大本嗓唱法,要求演员以真声为主,这对年幼的常香玉而言是极大的挑战。她每天清晨在黄河岸边练声,任凭寒风刺骨,坚持用丹田之气托住高亢的梆子腔。

在《拷红》中饰演红娘时,她独创的气贯长虹唱法,将红娘机智活泼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。一句老夫人且息怒的拖腔,由弱渐强再转弱,仿佛黄河水打着旋儿流淌,把传统豫剧的直白唱腔提升到了新的艺术境界。

二、豫剧改革的破冰者

1951年抗美援朝期间,常香玉带领香玉剧社在全国巡演178场,用义演所得捐赠香玉剧社号战斗机。这场壮举不仅彰显艺术家的爱国情怀,更开创了戏曲团体市场化运作的先河。她突破传统戏班跑码头的旧模式,引入现代剧场管理制度,使豫剧演出走向专业化、规范化。

在《花木兰》的创排中,她大胆吸收京剧武打身段,融入河南坠子的说唱技巧。当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唱段响起时,既有豫剧的豪迈,又透着坠子的婉转,这种创新让传统剧目焕发新生,奠定了现代豫剧的基本范式。

三、声腔艺术的永恒回响

常香玉创立的常派艺术,讲究字正腔圆,声情并茂。在《大祭桩》中,她处理哭楼一折时,采用真假声结合的唱法,悲怆处如杜鹃啼血,激越时似惊涛拍岸。这种独特的声腔处理,将豫剧的感染力推向新的高峰。

晚年的常香玉致力于戏曲教育,在河南戏曲学校亲自授课。她总结出三气贯通(丹田气、胸腔气、头腔气)的发声方法,培养出虎美玲等新一代豫剧名家。如今,郑州的香玉大舞台夜夜笙歌,年轻演员们继承着常派艺术的真谛,让豫剧之声响彻云霄。

当现代娱乐方式如潮水般涌来时,常香玉塑造的花木兰、红娘等艺术形象依然鲜活如初。这些扎根中原文化的艺术形象,承载着民族精神的血脉,在梆子声声中诉说着永恒的艺术真谛。常派艺术如同黄河水,永远奔腾在中华戏曲的长河里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