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派豫韵声声醉:细数常香玉舞台上的永恒经典

常派豫韵声声醉:细数常香玉舞台上的永恒经典

在豫剧艺术的浩瀚星河中,常香玉的名字犹如最耀眼的启明星。这位被周恩来总理誉为豫剧皇后的艺术家,用她独特的常派唱腔为传统戏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。当锣鼓点响起,她塑造的每一个角色都仿佛穿越时空而来,在戏台方寸间演绎着永恒的人间百态。

一、刀马旦的柔情铁骨:《花木兰》

1951年的抗美援朝前线,常香玉带领香玉剧社辗转大江南北,用178场《花木兰》的演出筹集资金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。舞台上,她将女儿家的细腻情思与将士的豪迈气概完美融合,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经典唱段,把巾帼英雄的飒爽英姿演绎得入木三分。这场持续半年的义演不仅创造了戏曲界的奇迹,更让花木兰的形象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。

在替父从军的经典情节里,常香玉独创的混声唱法展现出惊人的艺术张力。旦角的柔美与武生的刚劲在她喉间流转自如,当唱到谁说女子不如男时,那清亮高亢的嗓音穿云裂石,令台下观众无不热血沸腾。这种刚柔并济的表演风格,打破了传统戏曲行当的界限。

这个诞生于烽火年代的舞台形象,在和平年代依然焕发着夺目光彩。2009年,常派再传弟子登上国家大剧院,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时,三代观众同声应和的场景,印证着这个艺术形象超越时空的生命力。

二、闺门旦的千面风华

在《拷红》这出轻喜剧中,常香玉塑造的红娘颠覆了传统侍女形象。她踩着轻盈的台步,眼波流转间透着狡黠灵动,把传书递柬的戏码演得妙趣横生。那口带着洛阳方言的念白,既保留着乡土气息,又透着大家丫鬟的伶俐劲儿,让角色活脱脱从剧本中走了出来。

《白蛇传》里的白素贞,则展现了常派艺术的另一重境界。水漫金山时的哭啼啼把官人急忙搀起,将妖的痴情与仙的飘逸熔于一炉。在断桥一折中,她独创的气声唱法把白娘子肝肠寸断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,那如泣如诉的拖腔绕梁三日而不绝。

从《大祭桩》里忠贞不渝的黄桂英,到《破洪州》中英姿飒爽的穆桂英,常香玉用声腔为每个角色注入独特灵魂。她常说:戏要演人,不要演行当,正是这种艺术追求,让每个闺门旦形象都成为不可复制的经典。

三、老旦戏的突破与创新

年过五旬的常香玉在《五世请缨》中挑战佘太君一角,创造了戏曲界的佳话。面对这个需要苍劲声线的老旦角色,她巧妙运用鼻腔共鸣,在年少人盼的是立功边境的唱段里,既保持了常派唱腔的明亮特色,又传达出百岁老将的浑厚气韵。当十二寡妇齐跪堂前,她一个颤巍巍的转身,把杨家将的忠烈家风演绎得荡气回肠。

在《跪韩铺》这出冷门戏里,常香玉展现了惊人的塑造力。她饰演的包拯嫂娘,既有诰命夫人的端庄,又带着市井妇人的质朴。当唱到你本是嫂娘我抱养大时,那带着哽咽的拖腔让无数观众潸然泪下。这种对传统老旦戏的大胆革新,为豫剧行当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。

这些艺术实践打破了老旦必须用本嗓的陈规,证明优秀的演员能够超越生理局限。常派弟子们继承这种创新精神,使老旦行当在当代戏曲舞台上重现光彩。

常香玉谢幕已近廿载,但她留下的艺术瑰宝仍在戏台上熠熠生辉。当戏迷们跟着辕门外三声炮的旋律轻声应和时,当年轻演员对着录像揣摩常派身段时,这位人民艺术家的生命正在无数个鲜活的舞台形象中延续。在豫剧的长河里,常香玉不仅创造了经典,更树立了德艺双馨的永恒标杆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