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香玉:用生命铸就的豫剧丰碑

常香玉:用生命铸就的豫剧丰碑

在豫剧艺术的浩瀚星河中,常香玉这个名字犹如一颗璀璨的启明星。这位从河南巩县走出的戏曲大师,用她独具特色的常派唱腔,将豫剧推向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。当我们回望她的艺术人生,那些承载着民族气节与人间真情的经典唱段,依然在戏曲舞台上焕发着永恒的生命力。

一、从乡野戏台到艺术巅峰的蝶变

1923年,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在巩县河洛镇的石板路上咿呀学唱,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名叫张妙龄的贫家女,会在二十年后成为豫剧改革的先驱。她将豫西调的高亢悲凉与豫东调的婉转明快熔于一炉,创造出刚柔并济的常派唱腔,如同黄河水般既具奔腾之势,又有绕指柔情。

在《拷红》中,她饰演的红娘既有少女的娇俏,又不失侠义肝胆。当唱到尊姑娘稳坐在绣楼以上,听我把那西厢的事细说端详时,真假声转换如行云流水,将小丫鬟的机智聪慧展现得淋漓尽致。这出传统折子戏经她演绎,竟在1952年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中斩获最高荣誉。

二、穿越时空的经典之声

1951年,抗美援朝的烽火点燃了艺术家的爱国热忱。常香玉带领香玉剧社辗转六省义演,用156场《花木兰》的演出收入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。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这段家喻户晓的唱段,经她刚劲有力的演唱,将巾帼英雄的家国情怀演绎得荡气回肠。时至今日,这段唱腔仍是豫剧票友必学必唱的经典。

在《破洪州》中,她以52岁高龄扮演17岁的穆桂英。当唱到久离边庭战马狂时,一个长达二十余拍的高腔如银瓶乍破,将女元帅的豪情与思亲的柔肠完美统一。这种大腔大口的演唱方式,突破了传统旦角的表演范式,开创了豫剧武旦行当的新境界。

三、永不褪色的艺术传承

常香玉常说:戏比天大。在《白蛇传·断桥》中,她创造性地将京剧程派唱腔融入豫剧,当唱到小青儿你慢举龙泉宝剑时,那种哀而不伤、怨而不怒的演绎,让白素贞的形象既具仙气又富人性。这种艺术创新精神,至今仍在戏曲界传为美谈。

2004年春天,81岁的大师在郑州最后一次登台。当《花木兰》的经典唱段响起时,全场观众含泪跟唱。这不仅是对一位艺术家的致敬,更是一个民族对文化基因的集体共鸣。如今,常派艺术已传承至第五代,但那些浸润着中原热土的唱腔,依然是戏迷心中最美的乡音。

从《花木兰》的慷慨激昂到《大祭桩》的缠绵悱恻,常香玉用生命诠释着戏曲艺术的精髓。她的唱腔里流淌着黄河的涛声,蕴含着中原大地的呼吸。当现代舞台上光影交错之时,这些经过岁月淬炼的经典唱段,依然在诉说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密码,见证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