豫剧皇后常香玉:这些经典唱段为何传唱不衰?
豫剧皇后常香玉:这些经典唱段为何传唱不衰?
在豫剧的浩瀚星河中,常香玉的名字犹如一颗璀璨的北极星。这位用生命唱戏的艺术家,在七十余载的舞台生涯中,以独创的常派唱腔改写了豫剧的发展轨迹。当我们翻开泛黄的戏折,那些浸透岁月却依然鲜活的经典剧目,仍在诉说着一个时代的艺术传奇。
一、战火中绽放的艺术之花
1938年的郑州戏园,15岁的常香玉以《拷红》一鸣惊人。红娘机敏灵动的眼神,被她那双会说话的杏目演绎得活灵活现。在尊姑娘稳坐在绣楼以上的唱段里,她将豫西调的悲怆与豫东调的明快巧妙融合,创造出独具韵味的混声唱法,让观众仿佛看到活脱脱的红娘跃然台上。
抗美援朝时期,这位爱国艺人带着香玉剧社辗转全国,连续演出178场《花木兰》。当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经典唱段响彻鸭绿江畔时,她不仅用艺术鼓舞士气,更用义演所得捐献了一架战斗机。这种家国情怀,让她的艺术升华为人格魅力的写照。
二、创新不辍的常派艺术
《白蛇传》的断桥一折,常香玉将豫剧传统的大本嗓与二本嗓完美结合。在杀出了金山寺怒如烈火的哭腔中,她独创的气声唱法让哀婉之情直抵人心。观众说,听常香玉唱戏,就像看到白素贞的泪珠一颗颗落在西湖水里。
在《大祭桩》里,她突破旦行限制,将武生的身段融入青衣表演。黄桂英法场祭夫时,水袖翻飞如泣如诉,碎步踉跄却自带风骨。这种刚柔相济的表演范式,成为常派艺术的鲜明标识。
三、永不落幕的戏曲人生
82岁高龄登台《破洪州》,常香玉用一段久离边庭战马狂震撼全场。虽嗓音不复当年清亮,但那份戏比天大的执着,让穆桂英的巾帼豪情穿越时空。戏迷们说,这不是在听戏,而是在见证艺术生命的永恒绽放。
如今,常派弟子遍布大江南北。在河南豫剧院青年团的排练厅里,辕门外三声炮的唱腔日日回响。年轻演员们传承的不仅是唱腔身段,更是常香玉戏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追求。当00后戏迷也能哼唱谁说女子不如男时,常派艺术已悄然完成跨世纪的对话。
从开封相国寺的戏台到人民大会堂的穹顶,常香玉用生命丈量着戏曲艺术的厚度。她的经典唱段之所以传唱不衰,不仅因技艺精湛,更因那份把心掏给观众的赤诚。当我们在短视频平台听到年轻人用戏腔翻唱流行歌曲时,常派艺术早已化作文化基因,流淌在民族的血液里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