戏台上的活曹操:老生名家常有福的拿手好戏
戏台上的活曹操:老生名家常有福的拿手好戏
咚!咚!咚!三声堂鼓响彻戏院,台侧月琴骤起,一袭红蟒袍的曹操踏着锣经疾步登场。观众席间霎时响起叫好声——这熟悉的场面,正是老生名家常有福的拿手好戏《华容道》开场的盛况。
一、铁嗓铜喉铸就经典
常有福的嗓音堪称梨园一绝。1958年他在上海天蟾舞台连演《群英会》三十八场不歇嗓,同行戏称其嗓子是铁打的金钟罩。在《华容道》见关羽一折中,他那句既如此,你与我——转——来!的拖腔,音域横跨十三个音阶,将曹操败走华容时的不甘与算计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这位老艺术家深谙千斤念白四两唱的戏曲精髓。在《击鼓骂曹》中,他扮演的祢衡跪坐台中,将长达二十分钟的念白处理得抑扬顿挫。当念到吾乃汉室忠良,岂肯与奸贼同流合污时,他突然拔高音调,右手水袖向天猛甩,仿佛要将满腔愤懑直贯云霄。
二、身段里的千年风骨
常有福的髯口功堪称一绝。在《徐策跑城》里,他独创的甩须三叠浪技法令人叫绝:先是右甩髯口如浪涌,继而左甩似回潮,最后双甩恰似惊涛拍岸。这般身段设计,将老臣徐策疾步奔走的焦灼心境刻画得入木三分。
他对于传统程式的大胆创新更显功力。在《四进士》公堂一折中,宋士杰受刑时的僵尸倒本应是直挺后仰,他却改为侧身旋倒,配合着撕心裂肺的喂呀叫头,将人物悲愤推向高潮。这般改动曾引发争议,却在演出时赢得满堂彩。
三、薪火相传的匠心
晚年授艺时,常有福对弟子们说得最多的是:戏是细处见真章。他要求学生在练习《空城计》抚琴动作时,必须用真古琴弹出《流水》曲调。某次课徒,七十高龄的他示范诸葛亮城楼抚琴,手指竟在虚空琴弦上磨出血痕。
这种近乎苛刻的艺术追求,源自他少年时的学艺经历。12岁入科班,每天鸡鸣即起练功,寒冬腊月对着城墙喊嗓,把青砖上的晨霜都呵化了。正是这般苦功,成就了他后来在《珠帘寨》中那段脍炙人口的昔日有个三大贤。
幕布徐降,戏台灯火渐暗。常有福先生虽已作古,但那些定格在胶片中的经典影像,仍在诉说着一个戏曲匠人对传统的坚守与创新。当年轻演员在排练厅里揣摩甩须三叠浪时,老艺术家的魂灵仿佛又回到了他挚爱的戏台之上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