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留村戏台春秋:梆子声里寻乡音

北留村戏台春秋:梆子声里寻乡音

晋东南的深秋总是来得特别早,霜降刚过,北留村的古戏台前便支起了十几个青布棚子。老戏迷们裹着棉袄,提着马扎,早早占好位置——这是村里延续三百年的规矩,每年霜降后的第三日,总要请剧团来唱三天大戏。戏台檐角的木雕狮子在晨雾中若隐若现,斑驳的彩绘上还留着去年戏班留下的脂粉香。

一、百年戏台的传承密码

北留村古戏台始建于清康熙年间,三面观戏的格局在晋东南颇为罕见。台前立柱上的楹联三五步走遍天下,六七人百万雄兵早已褪成暗红色,但每逢锣鼓响起,这副对联就会在村民的念白中重新活过来。村里八十三岁的张全福老人至今记得,上世纪五十年代山西梆子名角王爱爱在此登台时,十里八乡的百姓举着火把翻山来看戏,把村口的核桃树都挤歪了三棵。

戏台背后的记事碑记载着不同年代的戏班名号:同治年间的永盛班、民国初年的双义社、建国后的晋东南梆子剧团。斑驳的刻痕里藏着戏曲流变的密码,上世纪八十年代改唱上党梆子后,戏台东侧专门增修了存放盔头的木柜,因为上党梆子的武将戏需要更多行头。

二、梆子声中的剧团更迭

如今常来北留村演出的太行红剧团,前身正是当年叱咤晋东南的永春班。剧团现任团长李凤鸣是第四代传人,他祖父那辈人挑着戏箱翻太行山时,曾在北留村躲过日本兵的扫荡。村里老人说,当年戏班藏在后山的娘娘庙,靠着村民送的玉米饼子撑了七天七夜。

太行红保留着独特的踩跷绝技,旦角踩着三寸木跷能连翻三个跟头。去年重阳节演《打金枝》时,当家花旦王秀娟一个鹞子翻身,木跷尖差点扫到台前观众的茶碗,惊得几个后生直拍大腿叫好。剧团每年都要新排两出戏,既保留《忠保国》这样的老戏骨,也改编《赵树理》这样的新编剧,台柱子们能把方言土语唱出九曲十八弯的韵味。

三、戏里戏外的村庄记忆

北留村人看戏讲究三不散:角儿没亮绝活不散,东家没撒糖果不散,月亮没上中天不散。去年霜降戏最后一场,原本要唱《三关排宴》,可台下七八个老太太齐声喊要听《算粮登殿》,团长临时改戏单,乐得老戏迷们把核桃、大枣往台上扔。散戏后管饭的规矩雷打不动,村民王二柱家新过门的媳妇做的手擀面,让琴师多吃了两碗,第二天拉弦子时直打饱嗝。

戏班走后,孩子们总爱爬上戏台学角儿甩水袖,把晒在台边的玉米当道具踢得满天飞。村委会的账本上记着,光是去年就补了三次台板,修了两回幕布。但没人计较这些,就像张全福老人说的:听不见梆子声,这村子就少了魂。

霜降的露水打湿了戏台前的青石板,远处传来运戏箱的拖拉机声。北留村人知道,那红漆木箱里装的不仅是行头道具,更是一个村庄三百年的文化心跳。当第一声梆子敲响,古戏台檐角的铁马又会叮叮当当唱和起来,仿佛那些逝去的老艺人,仍在某个角落打着拍子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