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戏迷都知道:常州戏曲的活化石藏在这座茶馆里
老戏迷都知道:常州戏曲的活化石藏在这座茶馆里
清晨六点的青果巷还未苏醒,巷尾的春来茶馆已经飘出袅袅茶香。推开斑驳的木门,二十几张八仙桌旁围坐着银发老者们,他们捧着搪瓷杯,目光却紧紧盯着前方三尺见方的戏台。当悠扬的琴声响起,一位身着靛蓝长衫的老者踱步上台,醒木一拍,整个茶馆突然活了过来——这正是常州滩簧最原汁原味的打开方式。
一、百年巷陌间的戏曲活化石
常州滩簧诞生于清道光年间,最初只是农民田间劳作时的田头山歌。老艺人赵阿大回忆说:我们小时候跟着师傅学戏,师傅说这叫'摊簧',就是在摊开的场子里唱簧调。这门艺术在茶馆文化的滋养下逐渐成型,形成了说、噱、弹、唱、做五功并重的独特体系。
在常武地区,至今流传着三天不唱滩簧戏,舌头就要打疙瘩的俗语。上世纪三十年代,常州城里曾有二十七家专业滩簧茶馆,如今仅存的春来茶馆成为活态传承的见证。茶客们说,在这里喝茶要遵守三不规矩:不拍照、不喧哗、不提前离场,这是对传统艺术最朴素的敬畏。
二、藏在市井里的艺术密码
滩簧的乐器配置堪称一绝:主胡用的是特制的滩簧胡琴,琴筒比普通二胡大三分之一,发出的声音浑厚如诉。伴奏的三弦要斜抱四十五度角弹奏,这种独特的持琴方式让音色格外清亮。老琴师周炳生调试琴弦时总要念叨:宫商角徵羽,差一音就没了常州味道。
《双推磨》《秋香送茶》等经典剧目里,演员的台步藏着大学问。旦角要走水上漂的圆场步,看似闲庭信步,实则每步都要控制脚掌先着地;生角的四方步讲究抬腿不过膝,落地不带尘,这需要十年以上的苦功。更绝的是一赶三的绝活,一个演员要在瞬间变换老生、小生、丑角三种行当,全凭眼神和声线的微妙转换。
三、古老戏种的现代突围
2010年常州滩簧入选省级非遗名录后,传承人毛晓红在兰陵小学开设了小滩簧社团。孩子们用童声演绎《珍珠塔》选段时,老戏迷们惊喜地发现,传统唱腔与童真碰撞出了新的火花。更令人振奋的是,常州纺织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们将滩簧戏服元素融入现代时装,在巴黎大学生时装周上引发关注。
每到周末,青果巷的露天戏台总会聚集不少年轻人。他们举着手机直播,评论区里不断跳出求字幕这段西皮流水太绝了的弹幕。95后演员陈婷创新排演的《元宇宙恋曲》,用全息投影技术让传统戏曲人物与虚拟角色同台,这种次元碰撞让老艺术焕发新生机。
暮色中的春来茶馆,最后一段《玉蜻蜓》的余韵渐渐消散。老茶客们起身时总要往戏台边的竹篓里投几个硬币,叮当声中承载着对传统文化的守护。转角处新开的咖啡店里,穿着汉服的姑娘正用尤克里里弹唱滩簧小调。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,正在古老与现代的碰撞中续写新的传奇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