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州梨园不老松:胡建刚的戏台人生
常州梨园不老松:胡建刚的戏台人生
常州人民公园的晨雾里,总飘荡着一段清亮的唱腔。循声而去,常能看见一位白发老者对着太湖石吊嗓子,水袖翻飞间,依稀可见当年舞台上的风采。这就是常州锡剧名角胡建刚,七旬高龄仍保持着每天练功的习惯。
一、雕栏玉砌应犹在
1980年的常州红星剧场,胡建刚的《珍珠塔》连演三十余场。每到跌雪一折,满场观众屏息凝神,看他将方卿寒夜遇劫的凄惶演绎得入木三分。老戏迷至今记得,他独创的三步倒身段,在雪地踉跄时,白蟒袍下摆竟能精准抖出九道浪纹。
锡剧界有男怕《拔兰花》,女怕《双推磨》之说。胡建刚在《拔兰花》中饰演的蔡旭斋,将书生失意的酸楚化作绕指柔肠。某次下乡演出,唱到三年前赠你白兰花时,台下老妪竟抹着眼泪往台上扔手绢——这方浸透汗水的戏台,见证过多少人间悲欢。
二、且将薪火传后人
2008年非遗传承人名单公布那日,胡建刚把弟子们叫到青果巷老宅。斑驳的砖墙上挂着梅兰芳题赠的声情并茂匾额,他指着案头泛黄的工尺谱说:这些宝贝,该见见太阳了。从此,每周六的常州锡剧传习所里,总能听到他逐字校正唱腔的沙哑嗓音。
90后弟子陈晓芸记得,学《庵堂相会》时总拿捏不好金秀英的娇羞。胡老师带她去红梅阁看真正的大家闺秀画像,教她观察仕女图中低眉垂袖的仪态。如今她的金派唱腔已自成一格,却仍保持着用毛笔抄戏文的习惯。
三、未成曲调先有情
2021年常州大剧院的后台,胡建刚为青年演员整理头饰的手微微发抖。镜中映出他鬓角的白霜,恍惚看见五十年前那个初登台时紧张到忘词的少年。当晚的《玉蜻蜓》落幕时,观众席爆发的掌声持续了足足十分钟——传统戏曲的星火,正在新一代身上重燃。
这位老艺术家有个特别的习惯:每场演出前都要抚摸剧场门前的石狮子。他说这能触摸到常州戏曲的根脉。如今,这些见证过百年沧桑的石兽,依然守护着城市的文化记忆,就像胡建刚用一生守护着锡剧的魂。
当暮色笼罩篦箕巷,常州戏曲博物馆的橱窗里,胡建刚的戏服静静陈列。金线刺绣在灯光下流转,仿佛下一秒就会随着主人的唱腔翩然起舞。这座城市的戏曲记忆,正以如此鲜活的方式,在一代代人的注视下绵延生长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