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州人最爱的戏曲电台,藏着多少你不知道的江南韵味?

常州人最爱的戏曲电台,藏着多少你不知道的江南韵味?

在常州街头巷尾的茶馆里,总能看到几位银发老人捧着茶盏闭目哼唱,收音机里传来的吴侬软语与窗外的运河船歌交织成韵。这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江南古城,正通过电波悄然延续着它的戏曲基因。常州戏曲电台FM105.2,这个让无数戏迷魂牵梦萦的频率,早已成为城市文化版图上不可或缺的坐标。

一、穿越时空的声波记忆

1987年早春,当常州戏曲电台的呼号首次在古运河畔响起,收音机前守候的戏迷们激动得热泪盈眶。首播的锡剧《双推磨》选段,让多少老常州人想起儿时跟着戏班走街串巷的时光。电台初创团队里既有科班出身的戏曲演员,也有痴迷收藏老唱片的民间艺人,他们像整理古籍般梳理着散落在民间的戏曲瑰宝。

每周三档《梨园金曲》节目,主持人王雪梅用带着常州腔的普通话,将每段唱腔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。有位90岁的老票友至今记得,1998年中秋特别节目里播放的《珍珠塔·方卿见姑》,让卧床多年的老伴奇迹般跟着哼完了整段唱词。

在数字化浪潮中,电台坚守着老式开盘带的温润音质。去年修复的1953年锡剧宗师王兰英的《孟丽君》录音,让年轻听众第一次听到没有电流杂音的纯正水磨腔,恍若穿越回那个没有修音的黄金年代。

二、戏码头的新生代传承

欢迎拨打83830520,说说您想听的戏码。每天清晨的《戏迷点将台》,总能接到令人会心一笑的来电。出租车司机张师傅最爱点《玉蜻蜓》,他说方向盘转着转着就跟着哼起来;实验小学的音乐老师每周必点《双珠凤》,把经典唱段改编成童声合唱。

年轻的戏曲编辑小陈开发出AI辨戏小程序,用户哼唱片段就能匹配经典剧目。去年举办的戏曲抖音挑战赛,让《红楼梦·黛玉葬花》的锡剧版在年轻人中意外走红,相关视频播放量突破500万次。

电台录音棚里藏着个非遗实验室,93岁的评弹泰斗周玉泉曾在这里手把手教00后学徒弹三弦。每月末的名家传戏直播,观众能看到老艺术家如何用一方醒木、两块铜钹,演绎出千军万马的战场。

三、流淌在电波里的城市密码

傍晚六点的《运河戏韵》准时开播时,青果巷的灯笼次第亮起。主播会特意压低背景音,让穿城而过的货轮汽笛声与《白蛇传·游湖》的丝竹声水乳交融。有听众说,这是最能代表常州的声音记忆。

去年中秋夜,电台联合天宁禅寺举办月下听戏雅集。僧人撞响的108下钟声,与《西厢记·长亭送别》的曲牌完美契合。当月光洒满大雄宝殿前的银杏古树,现场200位观众仿佛看见张生与崔莺莺在落叶纷飞中执手相望。

在常州人心中,这个永不消逝的电波如同流动的戏曲博物馆。它记录着锡剧从草台班到国家非遗的蜕变,见证着评弹弦索如何在新时代焕发生机。当5G信号覆盖古城的每个角落,FM105.2依然用最原始的电波频率,守护着这座城市最温暖的文化记忆。

如今在常州,问路时大爷可能会说:沿着延陵路走,听到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的唱腔,右转就到。这或许就是戏曲电台给这座城市留下的最美注脚——当现代通讯让世界触手可及,总有些文化密码,需要我们调频到特定的波段才能完整接收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