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常州人最熟悉的电波声:一探戏曲电台背后的故事

老常州人最熟悉的电波声:一探戏曲电台背后的故事

侬听常州戏曲台伐?这句吴侬软语间的问候,是许多老常州人开启清晨的独特方式。在智能手机尚未普及的年代,调频105.2兆赫的电波承载着整座城市的戏曲记忆,如今依然是戏迷们魂牵梦绕的声音港湾。

一、巷弄深处的电波密码

常州戏曲电台的FM105.2频率,如同城市文化基因的密码,深深刻印在老戏迷的听觉记忆中。这个频率的选择暗藏玄机——1月5日恰逢常州解放纪念日,0.52则取自常州行政区划代码的尾数,数字组合里浸润着城市特有的文化密码。

每天清晨五点半,《梨园晨曲》准时唤醒古城。主持人阿庆师傅沙哑的问候声里,总能听见背景里隐约的煎饼鏊子声。城西豆浆铺的王老板边炸油条边听戏的画面,成为电台与市井生活水乳交融的生动注脚。

老听众们闭着眼睛都能调出清晰信号:收音机旋钮先转到90.0交通台,往右轻旋三格半,刚好落在105.2的刻度线上。这种充满仪式感的操作,本身就是代代相传的听戏秘籍。

二、电波里的戏曲江湖

电台的黄金档《名家名段》藏着个不成文的规矩:每逢锡剧大师王兰英唱腔响起,导播间定要亮起红灯示意安静。原来转播室与录音棚仅一墙之隔,老艺术家们常说电台的墙会吃声音,这份对音质的执着延续了半个世纪。

资深票友周老伯的手机里存着二十七个节目预告闹钟。每逢周五晚《票友擂台》,他总要带着半导体收音机到青果巷茶楼,与老友们边听边评,仿若置身民国时期的曲艺雅集。

去年重阳节特别节目中,104岁的徐婆婆通过电话清唱《双推磨》选段,颤抖的声线触动无数听众泪腺。这段意外插曲成就了电台史上最动人的直播事故,也印证着传统戏曲扎根民间的生命力。

三、数字时代的声波坚守

面对新媒体冲击,电台巧用抖音直播开辟第二战场。梳着油头、身着长衫的90后主持人小杨,在直播间用常州话解说京剧锣鼓经,意外收获十万年轻粉丝。传统电波与数字浪潮的碰撞,催生出别样火花。

文亨桥底的盲人推拿师阿炳,至今保留着用收音机记谱的绝活。他总说:电台唱腔比CD多了三分人气,那气口、那过门,活脱脱就是戏台子上的热乎劲。这番感悟,道出了广播戏曲不可替代的温度。

今年元宵戏曲灯谜会上,老中青三代听众齐聚电台大院。95后程序员小张准确答出常州电台开播年份的谜底后,掏出手机展示他自制的FM105.2历史音频合集。新旧传承的温馨画面,恰似戏曲长河中的动人唱段。

夜幕降临时分,红梅阁的飞檐翘角映着晚霞,FM105.2的电波仍在城市上空流淌。这缕穿越时空的声波,不仅传递着戏曲韵律,更编织着常州人共同的文化记忆。当年轻主播用方言念出明日节目预告,恍惚间似见当年老师傅对着麦克风调整气息的模样,传统与现代在声波中完成默契的接力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