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州戏曲的活化石:走近非遗传承人胡建刚的艺术人生

常州戏曲的活化石:走近非遗传承人胡建刚的艺术人生

在常州天宁寺的雕花戏楼里,一位老者正在指导年轻演员练习身段。晨光透过百年木雕花窗斜斜地洒在青石板上,他抬手示范时,绛红色的水袖在光束中划出优美的弧线,仿佛时空在此刻与百年前的戏曲盛世重叠——这位老者,正是常州滩簧戏省级非遗传承人胡建刚。

一、梨园世家的艺术启蒙

1958年出生的胡建刚,自幼浸泡在戏曲氛围中。其祖父曾是常州城里有名的戏篓子,家中收藏着自光绪年间传下的手抄剧本。每到夏夜,老宅天井里总会支起竹床,街坊四邻围坐听戏,幼年的胡建刚就是在这此起彼伏的唱腔中,学会了人生第一段《珍珠塔》。

十二岁那年,常州滩簧剧团到青龙乡招学员,胡建刚一段即兴表演的《双推磨》折服了考官。老艺人至今记得,当时他踩着不合脚的厚底靴,硬是把苏小娥的娇俏演绎得活灵活现。那张泛黄的录取通知书,至今仍被他珍藏在红木箱底。

二、舞台上的千面人生

在常州戏曲博物馆里,陈列着胡建刚1987年演出《玉蜻蜓》时穿过的戏服。金线绣制的云纹已有些褪色,但衣襟处的汗渍仍清晰可见。那年他连续演出38场,每次谢幕时都能看到前排老戏迷眼角闪烁的泪光。有观众回忆,他扮演的申贵升临终前那段三清调,能把人唱得心尖发颤。

2003年非遗保护工程启动后,胡建刚开始系统整理濒临失传的十八个半韵脚唱法。在青果巷的工作室里,成摞的录音带记录着他走访老艺人的足迹。最珍贵的一盘磁带里,92岁的赵阿婆用颤抖的声音哼唱出民国时期的《拔兰花》选段,成为研究常州滩簧演变的重要资料。

三、传灯者的守望

每周三下午,常州实验小学的戏曲社团总会准时响起胡琴声。胡建刚独创的情景教学法让传统戏曲走进孩子们的世界:他把《白蛇传》的游湖改编成舞台游戏,用VR技术还原古代戏台。去年校庆时,学生们表演的《童声古韵》获得满堂喝彩,谢幕时孩子们齐声喊出的师父,让他红了眼眶。

在雕花戏楼的后院,胡建刚亲手栽种的紫藤已亭亭如盖。藤架下,青年演员们正在排练新编戏《青果巷往事》。当苍劲的老生唱腔与清脆的童声唱和响起,这位老艺术家抚摸着斑驳的戏台立柱,眼中映着流动的光影——那是属于常州戏曲的过去与未来正在对话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