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建刚:常州锡剧舞台上的百变书生

胡建刚:常州锡剧舞台上的百变书生

在常州兰陵古巷的青石板路上,每当黄昏时分,总有三两老戏迷捧着保温杯往文化宫方向踱步。他们知道,今晚的惠民剧场里,那个能把折扇甩出百种风情的白面书生又要登台了。胡建刚扮相一上身,仿佛从古画里走出来的文人墨客,水袖轻扬间,连剧场最后一排的观众都能看见他眼中流转的星光。

一、氍毹春秋四十载

1983年的秋天,常州锡剧团练功房里,15岁的胡建刚在压腿时疼得直掉眼泪。老师傅把戒尺往地上一敲:要吃戏饭,就得把骨头揉碎了重长!这个来自武进农家的少年,硬是咬着牙把《珍珠塔》里方卿的十八个身段练成了肌肉记忆。当年在乡镇巡演,他裹着军大衣蜷在拖拉机后斗里背戏文,呵出的白气混着柴油味,却把每个字的韵脚都刻进了骨子里。

从跑龙套到挑大梁,胡建刚花了整整十年。1993年复排《玉蜻蜓》时,他揣摩申贵升的痴情书生形象,特意跑到天宁寺听晨钟暮鼓,在青果巷的老茶馆观察文人神态。正是这番笨功夫,让他在省戏剧节上摘得表演金奖,评委赞叹他眼角眉梢皆是戏。

二、方寸舞台见乾坤

胡建刚的戏箱里藏着六把不同年份的折扇。2001年排演《浣纱记》时,为表现范蠡的智者风范,他专门拜访苏州制扇大师徐义林,学得开扇七寸半、收扇腕花转的绝活。在《状元打更》中,他设计的醉写身段,将狂草书法化入戏曲程式,笔走龙蛇间尽显文人傲骨。

2018年常州大剧院上演《烛光在前》,胡建刚首次挑战现代戏。为塑造革命者张太雷的形象,他走访瞿秋白纪念馆,在烈士遗物前揣摩人物气节。首演谢幕时,台下老观众抹着眼泪说:这还是我们认识的胡建刚?分明是从历史里活过来的先辈!

三、薪火相传守根脉

在常州艺校的排练厅,总能看到胡建刚手把手教学生走圆场。他独创的镜像教学法,让学生通过镜面观察自己的每个动作。2020年起,他带着青年演员深入社区开设锡剧工坊,把《双推磨》改编成适合网络传播的短剧。有次在湖塘镇演出,散场后戏迷围着他要签名,他笑说:我这字可比不上戏里的状元郎,但能让大家记住锡剧,值了!

如今已过知命之年的胡建刚,依然保持着每天吊嗓的习惯。他说每次踏上舞台,都像初见氍毹的少年,幕布后的檀板声一响,魂儿就跟着胡琴走了。在这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江南古城里,一代代戏曲人正是用这样的痴心,守着吴侬软语里的文化血脉,让锡剧的灯火永远明亮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