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开梨园那扇门:北门小学戏曲班探秘

推开梨园那扇门:北门小学戏曲班探秘

妈妈快看!我的水袖能甩出彩虹了!周五傍晚,朵朵抱着戏服冲进家门时,小脸还带着舞台妆的胭脂红。在北门小学戏曲班学戏两年,这个曾经躲在妈妈身后的腼腆姑娘,如今已是校艺术节《小放牛》的当家花旦。

一、戏服里的成长密码

每周三下午的排练室总是飘着茉莉花茶的清香。戏曲班创始人李老师特意保留着这个传统——孩子们换装前要先净手品茶。茶能静心,心静了才能体会戏里的百味人生。正在给孩子们系腰封的李老师如是说。这位退休前在省京剧团演了三十多年刀马旦的老艺术家,总能把晦涩的戏曲术语化成孩子们听得懂的童言童语。

课程表上藏着巧思:前半小时是云端练功,用平板电脑临摹戏曲动画里的身段;后一小时变身小戏骨,在仿古戏台学《三岔口》的摸黑对打。五年级的明宇悄悄展示他的练功秘籍——本贴着戏曲表情包贴纸的错题本,里面工整记录着老师教的眼随指走口诀。

二、当00后遇见百年戏韵

去年中秋晚会上的《新编闹龙宫》让家长们直呼惊艳。小演员们头戴3D打印的改良盔甲,手持LED荧光金箍棒,在AR技术营造的东海龙宫里翻腾。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,正是戏曲班的创新尝试。负责舞美设计的张老师说:我们要让古老艺术活在当代孩子的语境里。

后台化妆间见证着孩子们的蜕变。上学期刚入班的乐乐,如今已能娴熟地给自己勾脸谱。先打肉色底,再描丹凤眼,最后点绛唇。她边说边对着镜子练习《拾玉镯》里的虚拟喂鸡动作。窗台上摆放的戏曲盲盒手办,记录着孩子们从陌生到热爱的过程。

三、戏台之外的收获

朵朵妈妈发现女儿的变化不止在舞台。以前写作文总说没话说的朵朵,现在会主动查阅戏曲典籍;曾经坐不住的儿子,现在能专注地临摹半小时脸谱。更让她惊喜的是,孩子们把戏台上的团队精神带到了生活里——戏曲班的小戏骨们自发成立了校园调解队,用戏曲故事化解同学矛盾。

荣誉墙上挂着区少儿戏曲大赛金奖的奖牌,但李老师更珍视家长们的留言。有家长写道:没想到孩子能坚持每天6点起床吊嗓子,这份毅力比任何奖项都珍贵。窗外的紫藤花年复一年盛开,戏班里的童声京韵,正在续写着新的梨园传奇。

(后记:本周六校园开放日将举办戏曲体验工作坊,小戏骨们准备了改良版戏装体验和数字戏曲工坊,期待与更多孩子共谱霓裳雅韵。)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