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味水磨腔:北仑人学戏曲的N种打开方式

寻味水磨腔:北仑人学戏曲的N种打开方式

在宁波舟山港的龙门吊下,在九峰山麓的茶园旁,婉转的水磨调与铿锵的锣鼓点正悄然苏醒。这座以港口经济闻名的滨海之城,传统文化的根系始终深植于街巷之间。想要研习戏曲艺术的北仑人,不妨循着这些线索开启寻艺之旅。

一、文化馆里的梨园课堂

北仑区文化馆戏曲排练厅每周三晚都飘荡着清越的唱腔,这里是甬剧传承基地所在地。非遗传承人张红霞老师执教的成人戏曲班已开办七载,学员从“00后”大学生到退休教师跨度颇大。课程设置独具匠心:前半小时基本功训练,后两小时分段研习《田螺姑娘》《半把剪刀》等经典折子戏。

文化馆每年春季开设公益戏曲普及班,特邀浙江小百花越剧团退休演员驻点教学。2023年春季班首次尝试戏曲+直播模式,梅山街道的越剧爱好者足不出岛就能通过云端跟学《梁祝·十八相送》。

二、民间票房的烟火气

新碶街道凌霄社区的海晨票房已有22年历史,这个由码头工人创建的戏曲社团,每周六下午在社区文化礼堂开锣。现任社长王师傅年轻时曾在上海拜师学艺,如今带着二十多位票友研究徐派、范派不同唱腔特点。这里不设门槛,茶水费五元管够,常有家长带着孩子来感受传统艺术。

大碶街道塔峙岙的百年老戏台见证着另一种传承。当地老年大学与青林村联合开办的古戏台传习所,采用以戏带功教学法,学员在修复一清的清代戏台上练身段,感受时空交错的艺术对话。

三、校园里的戏曲新苗

华山小学童韵戏曲社的孩子们正在排练新编甬剧《少年王应麟》,这些佩戴蓝牙耳麦的小演员既能字正腔圆地演唱传统腔调,又能用Rap演绎经典故事。该校与宁波市甬剧团共建教学基地,采用双师课堂模式,专业演员通过视频连线指导身段动作。

北仑职高工艺美术专业将戏曲元素融入课程体系,学生们在绘制脸谱、制作点翠头饰的过程中理解传统美学。去年毕业设计展上,一组以戚家军抗倭为题材的戏曲文创产品被宁波博物馆永久收藏。

从文化馆的专业课堂到社区票房的即兴演唱,从校园社团的创意改编到老街戏台的薪火相传,戏曲艺术在北仑呈现出多元的传承样态。当港区集装箱轮的长鸣与四明南词的丝竹声交织,这座东方大港的文化脉动愈发清晰可触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