赤岭梨园寻踪一位乡村教师用三十年守护濒危剧种
【赤岭梨园寻踪】一位乡村教师用三十年守护濒危剧种
在闽西赤岭乡的百年老樟树下,每当弦琴声起,总能引来端着茶碗的老人们驻足。他们眯着眼听那悠长的拖腔,有人跟着拍子轻敲竹椅,仿佛又回到了少年时挤在祠堂看戏的辰光。
手把团扇半遮面,金莲轻移过回廊......这带着山野气息的唱腔,出自五十五岁的林月娥。这位被乡亲们唤作月娥师的戏曲教师,已在赤岭中心小学坚守了三十一个春秋。
赤岭戏原称采茶调,融合了赣剧、客家山歌与木偶戏的独特剧种。鼎盛时期,乡里七座戏台轮番开演,连演三个月不歇场。但随着老艺人凋零,这个未被列入非遗名录的地方小剧种,正以惊人的速度消逝。
月娥师的故事要从1986年说起。刚从县师范毕业的她,发现村小音乐课还在教《东方红》,而孩子们连本地的戏文都背不出半句。不能让祖宗的东西断在咱们手里,她翻山越岭寻访最后几位老艺人,用钢笔在作业本背面记下濒临失传的七十二段唱腔。
起初家长都说学戏耽误功课,月娥师把办公室改成排练室,用午休时间教孩子甩水袖。她自创戏文识字法,把生字编进唱词;用竹篾扎头饰,拿被面改制戏服。三十年来,她的学生里有走出大山的博士,也有继承衣钵的剧团新秀。
2019年暴雨冲垮老戏台那晚,月娥师打着手电在废墟里翻找曲谱。湿透的笔记本上,老艺人用红笔标注的颤音符号依然清晰。这是周阿公临终前传我的《穆桂英挂帅》......她摩挲着纸页,雨水中混着泪滴。
如今每周三的社团课,月娥师仍带着孩子们在梧桐树下练功。晨光穿过枝叶,照着孩子们稚嫩的一招一式,斑驳树影里仿佛晃动着百年戏魂。当童声唱起莫道女子无英豪时,晾晒柿饼的老人们会停下竹耙,跟着轻轻哼唱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