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上唱错词,台下叫好声?戏曲行当里的“错词”艺术
台上唱错词,台下叫好声?戏曲行当里的“错词”艺术
苏三离了洪洞县,将身来在大街前...戏台上一声唱腔未落,台下老戏迷突然眉头一皱:这句词儿怎么听着不对?可转眼间,观众席却爆发出雷鸣般的叫好声。这看似矛盾的一幕,在梨园行当里却是家常便饭。戏曲演员在台上唱错词,究竟藏着怎样的门道?
一、错词不叫错,行话有讲究
在戏曲行当里,错词可不仅仅是说错了这么简单。老一辈艺人把忘词称作吃栗子,指演员突然卡壳像被栗子噎住;若将唱词前后颠倒,则叫翻烧饼,形容像把烧饼翻面般调换顺序;要是完全唱串了戏文,行话便说成张飞打岳飞,戏谑中带着几分自嘲。
这些生动比喻背后,藏着梨园行的生存智慧。旧时戏班子走南闯北,演员要记数十出大戏的唱词,难免有所疏漏。某次谭鑫培在沪上演出《定军山》,因水土不服忘词,竟将夏侯渊错喊成夏侯惇,台下观众却以为是新编戏文,反而拍案叫绝。这种临场应变,后来被总结为救场如救火的行业准则。
二、错词非事故,处处见匠心
1905年冬,余叔岩在天津演《空城计》,城楼抚琴时本应唱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,却脱口唱成我本是天津卫说书的人。这神来之笔引得满堂喝彩,从此成为该剧的津门特色版本。可见某些错词经过艺术加工,竟能化腐朽为神奇。
程砚秋在《锁麟囊》中设计的错词更显功力。当薛湘灵唱到世上何尝尽富豪时故意走音,用颤抖的声线表现人物悲怆,这种以错传情的手法,让观众直呼错得高明。正如梅兰芳所言:台上无对错,心中有戏文。
三、错词见真章,方显戏魂在
周信芳有次演《徐策跑城》,因连日劳累唱错韵脚。他顺势将错就错,把西皮流水改为梆子腔,配合踉跄步法,把老徐策的焦急刻画得入木三分。次日戏迷热议:麒麟童这出新腔,比老本子更有味!
这种错词艺术,实则考验演员的肚囊功夫。马连良曾总结:错词如试玉,真金不怕火。真正的艺术家能将失误转化为即兴创作,就像书画中的飞白,看似瑕疵,实为妙笔。当今戏曲舞台上,那些让人会心一笑的错词,往往成为戏迷津津乐道的现挂(即兴发挥)。
幕起幕落间,戏曲艺术的魅力正在于这种不完美的灵动。当锣鼓声再次响起,或许我们该换个角度看台上的错词:那不是失误,而是演员与观众共同完成的艺术创作,是流淌在规矩方圆之外的戏魂。正如戏谚所云:十戏九不同,方显角儿功夫。这或许就是戏曲艺术历经千年依然鲜活的秘密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